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记忆中的宣化

1979年隆冬,我们一批新兵蛋子坐闷罐车,于傍晚开始穿越京西燕山隧道。火车咕隆隆、咕隆隆响个不停,我们从车厢里很小的窗口向外张望,隐约看到铁路两边高山险峻,植被稀疏。“我的妈呀!这是要把我们拉到什么地方啊?”……

我记忆中的宣化


隧道终于钻完,老闷罐不停地奔走,运动中我先后看到两片比较集中的灯光,事后知道那是沙城和下花园。行不多时,又看到一大片灯光,随着“哞~~”的一声,老闷罐如牛吼,徐徐停靠车站。下车后,我一眼就看到站台一个牌子上写着“宣化”两个大字,不过,宣化的“宣”是个简写字,上边一个宝盖,下边一横。那时正实行简写字,时日无多又废止了。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宣化的土地,没想到后来我会落户宣化,而且必将于此终老一生,真是世事难料,回忆起来感慨万千啊!

出站后,我们背着背包,在接兵干部的带领下,叽酿咕咚地跑到了营区,就是宣化城西南角那个营房。

我记忆中的宣化


第二天上午,新兵班长就带我们参观宣化人民公园。我们从西门进入,门票是每人2分,都是班长掏的。公园大体上还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没有现在的儿童游乐设施,南侧也没有现在的高层住宅建筑。公园西侧是动物区,笼子里有一只大灰狼,尾巴低垂,要么是卧着不动,要么是来回走动,可能是年长日久习以为常了,对游人不屑一顾;另一个笼子里有只狐狸,不停地在地上快速走动,偶尔翻眼瞟一下游客,一副不友好的样子;不少猴子在大笼子壁上蹦跳戏耍,还有靠南大池子里也有几只猴子在假山和铁索上攀岩、飞奔;西头另一个大池子里有两只大狗熊,为讨人欢心给它们扔食物,两腿站立靠着墙壁转圈儿;园内还有孔雀、山鸡、飞鸟等各种鸟禽。只要进了公园都可以观赏,不像现在专门把动物移到南侧用围墙圈起来还要售票!

我记忆中的宣化


那时候,有人说宣化是:“宣化公园两只猴,前进饭店蒸馒头,一个警察看两头,红马红车红老头。”这当然是戏说,不太符合实际。但是“红马红车红老头”却是真的,有人经常赶马车从庞家堡往宣钢拉铁矿石,把路都染红了,何况马、车与赶车人了!

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记忆中的宣化

出公园东门,我们沿南大街缓缓向北行走。街道为水泥路面,没有现在这么宽敞,两边长着许多不小的洋槐,诸多商铺虽然低矮,倒也繁华。初来乍到,哪也不熟,哪都感到新鲜,傻乎乎东张西望,班长用手一边比划,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地方:一个是红门商场,也叫南大街商场,偌大一个商场就一层建筑,彷佛一个很大的大棚,只不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拆除,盖起了现在的商业大厦;另一个是四盛和商铺,四季兴盛,和气生财,多好的名字啊!它门面不大,纵深不小,以售水产品等食物为主,后来也拆除盖起一个万汇源综合商场;再一个是工农兵饭店,后改作惠友饭店,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它的结果,不说也罢。

我记忆中的宣化


最后,我们来到百货大楼。楼高三层,多气派啊,那可是当时宣化少有的建筑,我想,留至现在也不算落后!各楼层宽敞漂亮,虽说还处物资匮乏时期,商品倒也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位于城区中心位置,大门面向西北,人们进商场非常顺当,优越条件被它占尽,可谓商业风水宝地。后来,后来就后来了……我三元钱从这里买了个大脸盆,用了好多年,质量确实上乘。

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们来的时候走得西马道,返回时走牌楼西这条路,现在叫宣府大街。出百货大楼,一眼就看见一古香古色的挑角楼,班长说这是朝阳楼,慈禧太后在这儿吃过饭。后来我在朝阳楼也吃过几次早点,据说老佛爷逃难中吃得是窝窝头,我可是吃得烧饼加馄饨。这里的烧饼做得好,一直传承至今。可惜朝阳楼被拆除盖了新的商场,新商场当然不错,可是朝阳楼却永远消失了。

我记忆中的宣化


沿路西行,路两旁有许多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老房子四合院,琉璃砖、猫头瓦啥的,院里都栽种着果树,非常传统古朴。后来我知道那时候宣化城大片大片的民居都是如此。有人说:“宣化本来很平遥的”,这话不假,古楼、庙宇、明城墙,加之老式民居,略加改造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城。因为当时新式建筑还不算多,规划好了有的可以搬进新区,有的外貌可以仿古改古,地理位置距北京如此之近,开发古城旅游早TM富甲一方了!可是宣化没有平遥那么幸运,缺乏远见卓识之人,也没有专家出面呼吁保护,结果被一帮所谓的建设者几乎给破坏殆尽,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古不古、今不今的“四不像”城市,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春节过后,部队把我们炮兵侦察兵集中在羊坊路口培训,原先那里有我们部队的菜地,驻着一个连队,我们就吃住在这个连队。炭黑厂的烟尘和流出来的黑水,把个羊坊路口污染的不成样子,整个土地和大片树林都是黑色的,说重度污染和超强度污染并不为过,人能直接闻到烟尘味而不仅仅是烟味。那时人们也不太讲究,用炭黑厂流出来的水浇地,长大的白菜里边叶子上都是黑点,但照吃不误。

我记忆中的宣化


由于训练的需要,我们背着地图四处跑,东至黑山底,西到沙岭子,南至石分村以西的娘娘山,北到北山根炮院的靶场,跑了许许多多地方,城里城外快摸透了。特别是测定方位角和确定站立点、目标点,我们往往把工厂的大烟囱作为目标或参照物进行训练。这样一来,对宣化这个重工业城市的工厂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嚷嚷着要搬迁但至今仍然挺立的宣钢以及顽强生存的工程、啤酒等厂外,我知道了宣化还有冶金环保、装潢印刷、风动机械、水泥、化肥、造纸、一瓷二瓷、铸锅、服装、皮毛、毛纺、景泰蓝工艺、七0一等诸多工厂企业。八十年代中后期军民共建活动中,我们曾到冶金环保厂和装潢印刷厂参观,看上去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九十年代之后在“砸铁”风潮中,许多工厂企业关的关、停的停、并的并、转的转、倒的倒、闭的闭、塌的塌、卖的卖,转眼间不复存在矣!它们成为了许多人内心的伤痛和复杂的记忆……

我记忆中的宣化


过去,宣化不仅“很平遥的”,也很文化的。在部队时间长了,外出机会多了,接触面宽了,对宣化了解也就更多了。那时宣化的文化事业还是很不错的。朝阳楼西侧有座剧场,门前是个小广场,记得当新兵时就在剧场看过电影,后来又在此看过电影《老井》和赵川的山西梆子戏剧。进入21世纪后,剧场被拆除,不知何故,好多年没有动静,那里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有关部门不得不围挡起来遮丑,一直到前些年才动工,现在高楼挺起,看样子快竣工了。在剧场的西侧还有一文化馆,内有图书馆、阅览室,人们可以借阅图书、浏览报纸杂志,后来好像跟着剧场一块归天了。电影院门前也有个小广场,有时在此举办展览啥的,人们不仅能看电影,也能观赏字画、图片,逛大街累了还可以在此小憩午餐。后来电影院连同工行办公楼一并拆除,盖起了现在的同盛大楼。南大街新华书店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新华书店,这是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从这里买了不少的好书。前些年新华书店一楼改成了眼镜店,二楼以上不知还售书与否,反正再无心思登门。总之,给我的感觉是,宣化高楼多了,文化却少了。

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记忆中的宣化

我记忆中的宣化

(河北地质学院同学留影)

说起来都是泪啊!原来宣化洋河南有河北师院,城内马王庙那边有座河北地质学院,聚集了多少文化人啊!早些时候,不知是哪位一拍脑袋就把两所院校全搬到庄里了!至于炮院和通院,虽然院落依存,与过去也不能同日而语了。

我记忆中的宣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经济社会,改革开放,有的变好了,有的变得不怎么好,都属正常。我们追忆过去,不是为了停滞不前,而是让人了解与记住以往,因为现在和将来的美好,承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历程。我相信,随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步步推进,宣化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有限的记忆,且多是八九十年代的往事,与老宣化人相比,难免挂一漏万,也许还有不准确的地方,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作者:李爱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