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在“金三胖”中我們接觸最多的應該就是銀行了,銀行的分行遍佈我們所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很多人應該都會有這樣子的經歷:在自己去銀行辦理存款或者轉賬業務時,銀行的客戶經理會向你推銷銀行的各種理財。最終會有不少人被說得雲裡霧裡,認為理財不會虧錢,忽視了風險購買了所謂的“理財產品”。

就像中行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原油寶”事件,投資者不僅沒有賺到錢,虧完了本金甚至倒欠銀行1-2倍的本金,這種虧銀行是不會為你買單的。

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的“陷阱”

而在經過調查之後,其實購買的銀行理財中有72%的人在購買理財時都受到了銷售誤導。而銀行理財中有哪些陷阱呢?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陷阱1: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優先會選擇收益率比較高的產品,這是我們的通病。於是,銀行宣傳高收益也就應運而生了,高收益成為了銀行吸引消費者的一個撒手鐧。

而從真實情況來看,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真的有那麼高嗎?其實並不見得,有許多客戶經理在給客戶說理財產品時,會特意強調理財的預期收益,但是客戶似懂非懂,把預期收益當作了實際收益,從而就上了當。但是實際上,有許多結構型的理財達不到預期收益,有些甚至會虧了本金。

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陷阱2:理財產品被偷換了?

還有一點就是,有30%的客戶在購買理財時被誤導,把保險當作了理財產品。而郵政儲蓄銀行在這一方面做得最為過分,郵儲銀行的業務主要在擴展保險業務上,理財產品倒是其次的。而容易上當的一般就是什麼都不懂的人,在銀行工作人員的誘導下,許多客戶在銀行被“忽悠”,最後不明不白買了保險產品。

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客戶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客戶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 “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

陷阱3:推銷的時候吹得天花亂墜,事後賠錢找不到人

很多購買過理財產品的人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事,那就是買之前客戶經理會說:“理財收益每年保證多少多少,不可能賠本的!“但是事實上,賺了錢的話還好,他會和你說還好你當初信了他;假如賠了錢,他就不認賬了,因為投資有風險,產品投資風險應該是“買者自負”,和銀行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像中行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原油寶“事件,投資者又要到哪裡去追回自己虧完的本金呢?

那麼,虧損了到底算誰的呢?一般來說,投資行為是“風險自擔”的,但是金融產品不一樣。像證券公司銷售基金,也必須要求明確提示投資者的風險,並且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銀行也應該評估客戶的風險等級,再推薦給客戶適合的產品。而一般選擇存銀行的人自己並不會選擇理財產品,所以銀行的客戶經理就選擇對他來說最有利的產品進行推薦,導致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不匹配,最終造成不好的結果。

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他們為什麼要推銷理財?

推銷理財的理由無非以下兩點:一是任務,二是收益。

銀行除了固定的拉存款業務要求以外,還有理財銷售的任務,所以說他們會不遺餘力地推銷自己的理財產品,以達到業務量。

而另一點就是,理財產品的銷售佣金遠遠比存款的佣金高。尤其是長週期保險類的業務,佣金少一點20%,高一點60%。所以說郵儲銀行為什麼會大力推銷保險的業務,原因就在此。

去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什麼客戶經理都會賣力向你推銷理財產品?

大家瞭解到為什麼銀行會推命推薦理財產品了嗎?之後遇到這種被推薦的情況請大家擦亮眼睛,保護自己的利益。

不知道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沒有用呢?如果有用大家可以轉發收藏起來,以後再想看就不會找不到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