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动,好友如同一扇门,让世界(变)开阔……《分享》是由S.H.E.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s.h.e奇幻乐园演唱会》中。

S.H.E - 分享(live版).mp31:18

来自橋樵

在中国有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孔融让梨》,《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汉书·孔融传》白话就是:孔融四岁时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小时候桥樵听到这个故事,大人们会说这是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时间、思维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再听到这样的故事,桥樵不由得联想到:

孔融为什么让梨?他说的是真心话吗?是否每次吃梨,孔融都会选择小的?孔融和哥哥们受到的教育是否一样?在当时的孔家,孔融如果不向哥哥们让梨,会发生什么?哥哥们是否主动拿过小的梨?大人们为什么不教育哥哥们谦让,或者说哥哥们在小时候是否接受过谦让的美德教育?孔融和哥哥们是“明争”还是“暗斗”?

如果教育水平相同,为什么孔融不能和哥哥们互相谦让?为什么弱者向强者谦让是美德,如果强者向弱者谦让又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许吧,坐在陋室里,桥樵在隔空推测一位千年前四岁孩子的心腹。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在真实历史中的结局如何呢?三国末年,孔融全家被曹操杀,罪名是“不孝”。

近现代,很多学者专家分析了孔融被曹操杀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写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侍才做世,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有人则认为是孔融和曹操的性格原因,“不识时务”、“多侮慢之辞”、恃旧不虔”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孔融全家死了,曹操想杀也就杀了,谁让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提孔融让梨的故事不是想说“谦让”,而是想探索一下“分享”。在网络上搜索良久,竟然没有找到中国古代有分享相关的故事或者传说,不会吧?

教科书里的历史故事,如黄帝传说、尧舜禅让、商鞅变法、孔子周游列国、求贤若渴的曹操、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国大典、二十四孝里的《埋儿奉母》……将目录全部看完发现除了赞颂帝王将相的,就是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人典故。

万事没有绝对,不能说全部,只能说绝大多数的孩子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桥樵小时候也喜欢听故事,至今记得有:司马光砸缸(联想到了赵丽蓉的小品)、女娲造人、牛郎织女、愚公移山、红军长征、孟姜女哭长城、大禹治水、白毛女和杨白劳、姜太公钓鱼……有分享的故事吗?恕我孤陋寡闻,没有回忆起或者发现与分享有关的故事。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人与人不同,即便是双胞胎也会存在差异。有的家庭会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有的家庭会教育孩子枪打出头鸟,有的家庭会教育孩子谁敢抢你的就抢回来。原生家庭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1、分享意味着失去。失去,指消失,失掉。

现实中,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孩子去拿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拿走玩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哭闹。家长们的反应也许是指责另一个孩子或者其家长,双方大吵一架,不欢而散。也有可能双方家长不好意思吵架,于是就强行让孩子们将心爱的玩具进行交换,表面一团和气,背后却充满了抱怨和责备。

《自私的基因》中写道:“一个单纯以基因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其中将会令人厌恶之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借,事实毕竟就是事实。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

如果家长不是马上强迫孩子分享,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地诉说,耐心地解释,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地让孩子们懂得分享能够带给自己和小伙伴快乐,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社会。桥樵相信现实有这样的家长。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2、分享意味着露怯。

露怯,指因为缺乏知识,言谈举止发生可笑的错误。个人和家庭资源有限,没有能力分享。只有那些有钱、有权、有资源的人才有能力分享。如果我现在与大众分享会被笑话,等我有能力时再分享吧。

3、分享意味着被抢了铁饭碗。

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地大物博”是个听起来非常大气的词,还有一个词语是“分配不均”。资源是有限的,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资源,谁就是老大,不服不行。历史中,民间的师徒之间勾心斗角,上层社会中,兄弟手足为了争夺皇位相残的故事屡见不鲜。

“礼是一种各方面都认可的规则,而潜规则也是一种规则,在“规则”的意义上它跟礼是一致的,但是多了一个“潜”字,它必须藏起来,跟公认的道德或者法规是有冲突的,所以才有必要藏起来。辨别潜规则跟礼之间的差别,关键在于能否公开。”(吴/思《公开与否是区分规则和潜规则的关键》)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4、分享需要对象。

我很想分享,期待分享,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分享?向谁分享?良好的分享感受需要具有良性的交流互动。一方提出的话题能够引起另一方的共鸣,双方思维碰撞,有付出也有收获。在分享的过程中,双方或者多方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突破思维和认知的局限、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如果双方进行交流时,一方像个大喇叭滔滔不绝,另一方如同冰山冷漠相对,交流的结果只能是互相说:“谢谢!你吃了吗?该吃饭了……晚安!”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分享不是向他人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可以向他人分享的东西很多,如思想、金钱、乐趣、聚会、男/女朋友、孩子的照片等等。当你在朋友圈里分享这些时,心情肯定是快乐的。

当人们只是单方面的刷存在感时,也会感受到快乐。被分享的人有兴趣就看一看,没兴趣可以选择不看、不点赞,选择权在自己手中。(除非是领导刷存在感,点赞吧,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当人们分享时,要求对方应该怎样、必须怎样,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也许分享者当时会有感到快乐,但快乐中肯定会夹杂着愤怒和不满。

分享者:“我好心好意分享给你,你为什么不知情?为什么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懂感恩?”

被分享者:“谁让你分享了?我没兴趣,你吃饱了撑的?”

被分享者:“谢谢!你分享的非常好,但是我就是不看、不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