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1982年,張鑫炎導演的《少林寺》,放棄了“邵氏功夫片”的老式武打套路,啟用職業武術運動員進行表演,在沒有特技輔助的情況下,通過寫實的風格展現打鬥場景。結果,在華語功夫大銀幕上掀起了一股熱映狂潮。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少林寺》之後,香港導演徐小明也來到內地,還與內地演員徐向東、於榮光合作,執導、拍攝了經典功夫電影《木棉袈裟》。

這部《木棉袈裟》在1984年上映,然而在這一年,張鑫炎、李連杰也再度攜手,推出了一部功夫片經典《少林小子》。今天我們就聊一聊,1984年張鑫炎、徐小明的少林電影對決,李連杰、於榮光的功夫票房交鋒。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01

在聊《少林小子》、《木棉袈裟》的票房交鋒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80年代初的“銀都機構”,為何要投資拍攝《少林寺》?

1982年,《少林寺》的熱映,讓“少林題材”功夫片風靡一時。面對《少林寺》的熱映,不少觀眾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當年“銀都機構”會選擇拍攝《少林寺》,僅僅是因為偶然看中了“少林題材”嗎?

其實,80年代初《少林寺》的出現,並非是華語電影人們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1978年1月,“港辦主任”廖承志邀請了不少香港電影人,在北京召開了“香港電影界座談會”,表示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之下,要加強與香港電影界的交流。

會後,廖承志主任約談了“香港長城影業公司”的董事長廖一原,表示香港的功夫片,在海外十分受歡迎,能不能根據內地的少林寺、太極拳等文化元素,拍攝一部功夫片作品,讓海外觀眾瞭解中國,以此來助力改革開放的宣傳工作。

面對領導的約談,廖一原對於這部“合拍功夫片”的拍攝工作,也是十分重視,隨即展開了籌備工作。然而,作為一名製片人,“票房問題”一直是廖一原目光的焦點。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最主要的票房市場就是臺灣。但是,此時“內地、臺灣之間的關係”還比較緊張,這部“合拍功夫片”想在臺灣發行,難度也可想而知。

正當廖一原為票房市場而猶豫時,一位日本人的中國之行,讓廖一原看到了希望。這名日本人就是宗道臣。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早年的宗道臣,曾在嵩山少林寺習武。四十年代中期,宗道臣返回日本,創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1979年4月,宗道臣為了推動“中日友好關係”來到中國,還前往嵩山少林寺。

日本也對“少林寺文化”有興趣,而且“中日關係”正在逐漸緩和。看到這兩個因素之後,廖一原把目光聚焦在了日本電影市場,於是他決定拍攝一部“少林題材”的作品,以此引發日本觀眾的共鳴。

1979年,廖一原與宗道臣進行了見面,表示了自己要拍攝一個關於“嵩山少林寺”的電影。宗道臣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也表示願意買下影片在日本地區的放映版權。

協商妥當之後,廖一原開始著手電影的拍攝工作,之後也就有了張鑫炎、李連杰合作的這部《少林寺》。1980年宗道臣去世,但他的弟子們還是在1982年,完成了《少林寺》的日本市場引入工作。

《少林寺》在內地、香港、日本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該片之後,“長城影業”與“新聯”、“鳳凰”兩家電影公司合併,更名為“銀都機構”,而廖一原也成為了“銀都機構”的董事長。

《少林寺》不僅掀起了“少林功夫片”的熱潮,同時也打開了合資片在日本電影市場的銷售渠道。

《少林寺》之後,香港導演徐小明也來到內地,並模仿《少林寺》的寫實打鬥風格、市場運營方式,與徐向東、於榮光、林秋萍等人合作拍攝了《木棉袈裟》。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02

在這部《木棉袈裟》裡,徐小明導演模仿張鑫炎,啟用了一批職業的武術運動員。同時根據一些民間軼聞、佛教傳說,創作了電影故事。

《少林寺》裡講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間故事,而這部《木棉袈裟》則講述了佛教禪師“六祖惠能”得道傳法的傳說。

只不過,在《木棉袈裟》裡,徐小明導演把“六祖惠能”參禪求佛的經歷,進行了“動作化處理”,並把故事的背景,從唐代挪到了明代。

關於“六祖惠能”,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那首出名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生於貞觀十二年。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歸來,之後的唐朝,也掀起了一股“禮佛參禪”的熱潮。

兒時的惠能,受到這股“禮佛熱潮”的影響,開始對佛教產生興趣。少年時的惠能,拜入弘忍法師門下學習。弘忍法師起初並不想收惠能為徒,詢問他:“汝是嶺南獦獠(gé liáo),怎麼能成佛呢?”

惠能表示:“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這句話,讓弘忍法師看到了惠能超凡的境界與悟性,於是便收下了他。

這一頓佛法battle的經典場景,還被王家衛借鑑,運用到了《一代宗師》之中。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在弘忍法師門下學習多年之後,惠能的佛法進步極快。一次講經之後,弘忍法師讓弟子們做偈語,根據這些偈語的情況,確定自己衣缽的繼承人。

而電影《木棉袈裟》的劇情,就是改編自這段故事

在弘忍法師講經完畢之後,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下偈語:

身是菩提樹,明鏡亦非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自信滿滿,把偈語寫在寺院的牆上,認為自己一定能繼承師父的衣缽。然而,惠能卻做下了另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之後,弘忍法師將惠能叫入內室,將自己的袈裟交給他,併為他講法。講法結束後,弘忍法師讓惠能帶著自己的袈裟,儘快離開寺廟。

惠能逃離寺廟後,那些未能得到傳法,心懷不滿的弟子,開始“追殺”惠能。其中一名叫做慧明的弟子,還在大庾嶺追上了惠能,想要搶奪袈裟,但最終被惠能的佛法感化。這也就是“大庾嶺奪法”的故事。

在《木棉袈裟》裡,於榮光飾演的“祁天遠”,就是神秀、慧明的縮影。在“少林寺”,祁天遠逼迫圓慧大師退位。之後,惠能帶著“木棉袈裟”逃出“少林寺”,祁天遠又一路緊追,之後還與惠能展開打鬥。

只不過,歷史故事中的“六祖惠能”,經歷的都是佛法辯論,而在《木棉袈裟》裡,這些唇槍舌劍的橋段,都變成了真實的拳腳打鬥。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03

徐小明導演的這部《木棉袈裟》,於1984年率先在內地上映。然而在這一年,張鑫炎導演也召集了《少林寺》的原班人馬,打造了《少林小子》。

這部《少林小子》原名叫做《龍鳳村》,為了蹭上前作《少林寺》的熱度,上映時更名為《少林小子》。

於是在1984年的內地大銀幕上,張鑫炎、李連杰的這部《少林小子》與徐小明、於榮光的這部《木棉袈裟》,展開了票房角逐。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如今的網絡上,流傳著不少關於“《少林寺》、《木棉袈裟》在內地票房過億”的傳聞。

80年代的內地電影市場,影片的上映工作,都由“中國電影”統一管理,而此時的票房數據,也都未對外公開。

1991年,時任“中國電影”輸出輸入處處長的胡健,發表了一片關於“1990年全國電影發行放映工作的回顧”的報告。文中指出,《媽媽再愛我一次》發行收入4700餘萬,是建國以來發行收入最高的一部電影

由此可見,當年《少林寺》、《木棉袈裟》的票房成績,應該都不如《媽媽再愛我一次》。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同時,在這篇報告中,胡健處長也對《少林寺》的放映情況,進行了簡單的描述,表示《少林寺》在全國放映9個多月,觀影人數二億七千多萬。

都說《少林寺》在電影票一毛錢的年代,拿下了一億的內地票房。但是根據這份報告的數據,電影票如果是一毛一張,二億七千多萬的觀影人數,也就是兩千七百多萬的票房。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少林寺》內地票房過億的傳聞有待商榷,而《木棉袈裟》在內地的票房究竟如何,也值得深思。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1984年《木棉袈裟》在內地放映後,票房表現應該是不及同一時期的《少林小子》的。

1984年,張鑫炎、李連杰合作的這部《少林小子》,選擇了內地、香港同期上映。而《木棉袈裟》先於1984年在內地上映,之後到了1985年才選擇走入香港院線。

這樣做明顯是為了避免與《少林小子》正面交鋒。由此可見,在內地電影市場同期競爭之際,《木棉袈裟》的表現是不及《少林小子》的。而後香港上映時,也選擇了避其鋒芒,日期推後。

1984年,《少林小子》在香港拿下了2200多萬港幣的成績。而《木棉袈裟》在1985年獲得了1500多萬港幣的票房。

雖然《少林小子》、《木棉袈裟》在內地上映時的具體票房數據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兩部作品在香港票房市場之上的成績,卻能讓我們“見微知著”,加以揣摩。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木棉袈裟》當年在內地電影市場,可能不及《少林小子》,但這部電影的經典打鬥場景,惠能、林英的愛情故事,卻讓許多觀眾難以忘懷。出演“祁天遠”的內地演員於榮光,也因為該片在華語動作影壇快速崛起。

​因為這部改編自佛教傳說的《木棉袈裟》,於榮光在動作影壇快速崛起。而這部誕生於80年代中期的“少林功夫經典”,也成為了一大批影迷,對於一個時代的電影記憶。

1984年,於榮光因一個佛教傳說影壇崛起,卻在票房市場遭遇李連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