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喜歡看寫小說的人多,而喜歡讀寫古詩詞的比較少?

凌駕之鶴


簡言之:沒有精鋼鑽,攬不了瓷器火唄。

1.

古詩詞是一種有特殊格式及韻律的文體,它以古體詩、近體詩為代表。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詩詞,講究平仄格律,意境美,辭采豐富,表意精準、言辭凝練等等。

讀古詩詞的大有人在,寫古詩詞的大有人在,只是因為小眾或者因為現在作者的羞澀露出(畢竟古詩詞浩如煙海,大家輩出),使人感覺比較少。

古詩詞,要靜下心來學習平仄、押韻、對仗以及絕句、律詩的基本平仄格式。選擇了近體詩,就選擇了咬文嚼字,也就選擇了對詩歌音律完美和意境營造相結合的高難度修煉。

但是,只要靜下心來虛心學習。平仄格律總不會難過數理化,只不過數理化可以給你飯碗,而平仄格律和寫得一首好詩不行。這種沒有可見好處的修行尤其需要靜心。

2.而小說就不一樣了,人人皆可為,只是寫出來的是狗屎還是佳作的問題啦。在此並不是產生寫作上的(鄙視鏈),而且小說讀者群體的受眾多,受眾多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買賣。

甚至於看小說並不需要太多知識量的儲備;寫小說也只是要敢下筆且持續下筆就行。

再次重申:並沒有說大俗大雅的事情,並沒有說古詩詞就是陽春白雪,小說就是下里巴人。

並且好的小說需要創造者長時間的付出,對大眾,對人情世故,對世界的感同身受和共情,對文字的雕琢調度等等能力。

3.

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而不是背道而馳,完全不兼容。

詩詞是用來表達“我”的性情、胸襟和旨趣的,而小說呢,是在講述別人的(或許大眾的)故事。

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喜歡什麼形式就去接受和做什麼形式,並沒有高低之分。


公子衣峰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由其古典文學,是上下五千,古代大家研智,挖掘傳承而就。

它深奧,博大,每句詞彙,讓人舉一反三,得仔細,體會,才領略字和詞奧妙。

之、乎、也,是我初步人生,在小學上語文課,最讓人頭疼的一件事情。

文言文,至今讓我一知半解,有時拿出最早版本,,看天書似的,半天讀不出個子、醜、寅、卯,競讓我抓瞎。

說真的,白話文嘹咋了,再長,不論什麼文體,以讀讓人一目瞭然,丁是丁,卯是卯,心裡亮堂。

古文化,它是我們中華人民的瑰寶,是上下五千年,祖先文化的精髓……


雪裡紅4326


喜歡看寫小說的人多,喜歡讀寫古詩詞的人比較少。筆者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時代背景

古詩詞年代久遠,反映的生活場景和作者的心得體會,都不是現代人完全能夠理解的。所以,它有一定的侷限性,和時代脫節造成的心理誤差導致了很多人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持續深入的學習。

(二)學習難度

古詩詞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和人文素養,還必須具備持續的、優秀的學習能力,非常人可以堅持或者能夠有所見樹。所以,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寧可選擇通俗易懂的小說去讀去寫。

(三)學習興趣

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人們不會選擇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去死磕。畢竟,興趣是成功的一半。興趣使然,才會興趣盎然,手不釋卷,自覺自願的繼續深耕,深入學習,並有所成就。

(四)實踐活動

看寫小說,隨手拈來,比比皆是,門檻低,隨時滿足閱讀體驗,心理上也會更有成就感,容易踐行。

讀寫古詩詞,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容易出成績。非專業人士和社會實踐中必須讀寫,很難揮灑自如。所以,現實生活中,讀寫古詩詞的人比較少。

以上四點淺見,也許並不全面,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