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經歷了什麼會導致心理不健康?

R


1.想讓別人理解 但總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

2.越來越不在乎 無論什麼事都可以隨便

3.越來越冷漠 會遠離人群 遠離那些給自己帶來困擾的東西

4..懶 不是真的懶 而是自己想改變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只能懶 只能麻木 因為 不動會使你有安全感 但是也會讓你焦慮

5.想掙扎 但是無力掙扎 因為以前掙扎過 最後越來越懶越來越頹廢

6.害怕聽到別人說“你從前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現在會這樣?”所以一直偽裝自己很是正常人

7.心靈雞湯有時候真的沒用 只能起麻痺效果 一方面會讓你暫時滿足現段 另一方面還是會很焦慮 於是你可能會懷疑雞湯 所以很想去了解那些大佬是怎麼做到 但是看完了還是很茫然 還是很無措

8.很期待別人能改變自己 但是有時候別人跟你說:你只能自救 你就很迷茫了

9.出現這些問題大部分可能是因為你的原生家庭有問題 有些人知道自己原生家庭有問題 選擇遠離 選擇等經濟獨立後就離開父母(就像第二條 越來越不在意親情)

有些人卻一直活在這個主旋律下 因為他們總是被灌輸父母無論怎樣 那都是愛你呀這種觀念 然後你就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拼命改變自己 讓自己成為父母想成為的樣子 這種人一直很溫順 但也只是溫順


蘇簌


一個人經歷了什麼會導致心理不健康?

幾乎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某些刺激打擊,這些事件,有的大,有的小,但有的抗打擊能力強,有的人抗打擊能力弱,所以同樣的刺激,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樣。

每個人都沒活在真空中,都會經歷很多事情,能不能應對這些問題,關鍵是性格,如果是自信心強,內心強大,敢於面對困難的人,一般的,甚至比較大的挫折都能應付解決,而性格敏感,沒有安全感,抗打擊能力弱的人,遇事就會驚慌失措,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

所以,預防心理疾病的關鍵是提升抗打擊能力,家庭培養有責任心,敢於擔當,不怕失敗的孩子,成人要多體驗成功,提升自信。

有的人告訴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屬,說注意別刺激他,讓他遠離那些刺激點等,會有一些效果,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所以讓內心強大才是關鍵。


霍體清


一個人經歷了什麼未必會導致心理不健康,而一個人對自己經歷了什麼的看法和認知才有可能會導致心理不健康。

一個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主要取決於自身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而不是由外在的環境所決定。

比如這次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諸多不便。即便如此,大部分人還是能夠正常應對,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態,加強個人防護,投入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在經歷了同樣的事件的前提下,有些人卻無法做好自己的心理重建工作。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是和疫情有關的事情,總是擔心自己會被傳染,惶惶不可終日,需要向專業的心理人士尋求支持和幫助,才能開展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經歷的事件本身不是問題,一個人對待事件的態度和應對方式才是真正的問題。

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所經歷事件的認知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