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為了更好地弘揚紅色膠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2019年11月起,我區對威海市紅色印跡搶救保護利用名錄中涉及我區的19處紅色印跡、新挖掘的17處紅色印跡進行搶救保護利用。目前,36處紅色印跡改造提升項目正在各個鎮街全面展開。


思路明晰 “三步走”有序推進


將36處紅色印跡全部進行搶救保護利用,工程量著實不小。從該工作開始至今,不過半年時間,環翠區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理清了一條“主次分明,梯次打造”的工作思路,分三個層次有序推進。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位於統一南路96-1號樓處的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為了人民”基層黨建教學點,是我區最早進行綜合提升的一處紅色印跡,也是重點打造的區級紅色展館。紅色印跡搶救保護利用工作開展後,我區在該展館前身——幸福威海展館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提升,以“為了人民”為主線,通過“為了人民解放、為了人民幸福、為了人民嚮往”三個板塊,系統詮釋威海地方黨的組織和黨的事業的發展歷程。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步入展館,就彷彿步入了一幅威海發展的歷史長廊:跨過老環翠樓造型的“景牆”,走過展示威海黨組織早期發展軌跡的走廊,透過威海起義雕塑回看那段崢嶸歲月;在“為了人民幸福”板塊,牆上的老照片再現了建國初期及改革開放以來威海的歷史;來到“幸福樹”下坐坐,欣賞城市風光短片,感受“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的無限魅力。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除了這處主展館,我區將重點打造威海衛公立第一中學黨小組、貝草夼地下交通站、十八里擔架道、溫泉紅色記憶展館4處小型展館,修繕提升威海保衛戰、威海市革命烈士陵園、紅色印跡主題公園3處遺址,在此基礎上,推行“小型展館+”模式,對周邊分散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串點成線,統一規劃。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目前,所有小型展館的打造工作均在順利推進中:貝草夼地下交通站、十八里擔架道的文案、設計、施工團隊均已就位,外部效果圖和布展大綱初步方案已完成;改造升級威海衛公立第一中學黨小組展館,新加入中共膠東臨時工委紅色印跡內容,對布展設計進行了優化調整。


突出主題 講好“紅色故事”


實地尋訪環翠的這些“紅色印跡”,你會發現,每到一處都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故事可傳,每段不同的“紅色記憶”都感人至深。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在威海衛公立第一中學黨小組遺址,回到1932年春,在抵制日貨學潮中表現突出的威海衛公立第一中學(現威海二中)學生湯福山、於榮瑞、劉德順等人先後被介紹入黨,這是第一個黨小組成立的故事,是“星火燎原”的回憶;在貝草夼村地下交通站遺址,跟隨“紅色間諜”王錫全、“女交通員”王錫榮等革命先輩,見證共產黨地下工作者與日偽軍“艱苦鬥爭”的歷程;在十八里擔架道遺址,追隨擔架隊、青婦隊、救護隊曾經的腳步,重走他們在威海保衛戰中護送解放軍傷員的必經之路,重溫“魚水情深”的涵義……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無論是搶救修繕原有遺蹟,還是自行挖掘打造新的印跡,都是為了更好地記錄、留存曾發生在環翠區的紅色革命歷史,希望以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威海人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環翠教學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強表示,在搶救保護利用這些紅色印跡時,他們特別注意突出主題,使每個地方都各具特色。


深度融合 賦予環翠特色


在部分人的觀念中,紅色歷史是封存在史書與歷史課本里的“標本”,距離現代人較為遙遠。因此,怎樣讓紅色歷史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市民面前,是環翠區紅色印跡搶救保護工作者的重要發力點。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環翠區統籌謀劃,圍繞做好“精、強、融、興、優、美”六字文章,將紅色印跡搶救保護利用與精緻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新興產業發展等全區重點工作進行深度融合,讓逝去的紅色歷史重新煥發時代活力,並獨具特色。


走進“紅色印跡”,感受環翠歷史的厚重和風采


環翠區重點打造的每一處紅色印跡中,都不是“高高在上”的,這裡的“環翠元素”讓環翠人倍感親切。比如,十八里擔架道與裡口山鄉村振興市級樣板片區的規劃建設有機結合,在原有“採摘體驗”“鄉村民俗”等規劃版圖中,增加了“紅色印跡”內容,延長文旅產業鏈條;威海衛第一個黨小組的復原與精緻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藉助特色街區打造和精緻社區創建,將黨性教育與街區建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升等進行融合,使更多的市民受到紅色文化洗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