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大後期"職業有多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42000多名醫護人員奔赴一線,為保衛我們的生命健康和抗擊疫情,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期間,不僅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等一大批專家院士受到社會各界的推崇和追捧。

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醫護工作者們也受到了人們的愛護和關心,讓人們看到了醫護工作者救死扶傷的崇高偉大,以及職業所帶來的較高社會地位。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可是當學子們準備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時,總有人會告訴他"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苦,學醫累,學醫的路上血和淚"。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是的,學醫確實很苦很累。當你的高中同學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靠著寫代碼月入過萬時,你可能還在學校裡未曾畢業;當你的同學在戀愛、結婚、生子時,可能你還在某家醫院實習;當你的同學在輔導孩子功課時,你有可能還在為提升自己的職稱而努力。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雖然看起來"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你,當40歲的程序員面對降薪、裁員等中年危機時;同樣年紀的醫生,剛剛站在了邁向人生巔峰的起跑線上。

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醫生肯定是屬於越到後面越牛逼的"大後期"職業。

醫生在職業之路上的心理歷程肯定是這樣的:

20歲的時候,大醫精誠、拯救世界;

30歲的時候,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40歲的時候,學醫真爽,老子牛逼;

50歲的時候,悶聲發財,不告訴你;

60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能再爽10年;

70歲的時候,當顧問,我還能再戰20年……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社會上的職業無外乎是兩種形式,一種是靠著良好的身體、旺盛的精力來獲取成果;另一種則是依靠豐富的經驗、深厚的閱歷來解決問題。這也可以簡單的說成是"前期"職業和"後期"職業。

"前期"職業的特點一般是,入門門檻低,上手速度快,更新淘汰率高,以及更加註重從業者的身體素質等等。

常見的前期職業有,程序員、模特、體育從業者等等。這些職業的人士,要不是老天爺賞飯吃,天生擁有相應的身體條件;要不就是入門門檻低,學習的成本較少,可以短時間內大批量培養相應的人才。

前期職業可謂是吃"青春飯"的職業,一般過了30歲,很多人就開始考慮轉行。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後期"職業的特點則是,入門門檻較高,學習週期較長,對於經驗和閱歷有一定的要求,並且有著難以大批量短期培養的特點。

除了醫生之外,常見的"後期"職業還有教師、律師以及項目經理等。他們在學習完基礎的理論知識後,往往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習過程。

比如,醫生就要經過實習、規培、醫師等等培養之路;教師則要經過實習、初中高級教師評定等等;而項目經理要經過職能項目經理、弱矩陣、強矩陣、項目型項目經理等道路。

實習培養的耗費驚人,就像病人不喜歡遇到實習醫生,學生家長不喜歡實習老師,投資方也不待見弱矩陣項目經理,因為每一次實習都可能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失。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可沒人告訴你

"後期"職業的道路是如此的艱難,以至於一旦培養成功,幾乎直接走上職業的快車道,實現人生的彎道超車。

網紅、明星等等職業看起來既風光無限又收入不菲,可是並不適合所有人。

我們在人生職業的選擇上,不應該盲目的追求表面的光鮮亮麗和短期報酬,而是要結合自身的條件,認真考慮一條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道路。

本文由欣旋諮詢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