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春秋時期,延慶曾是山戎族活動的地區,至戰國初期地居燕國。秦統一六國後,設置的上谷郡。漢朝中期,公元八年至二十三年,王莽執政15年期間,建的夷輿鼓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有資料表明),是從山東過來遊牧民的40戶來到這裡,經當時政府針對他們沒家沒業,飽受風吹雨打的現狀,就給他們做工作,徵求他們意見,經他們共同商量一致同意在此地就業安家落戶,並每年上繳軍草公糧,政府幫助修建城池,佔地面積200畝,為了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即他們在宿營時,車尾往外、馬頭往裡,並在馬頭前餵馬,人在前面、支鍋做飯,40個馬車圍成一個圓形,所以給他們建城也是圓形(成鼓形),所以夷輿鼓城,夷輿少數民族也;城,城池也。古城是延慶區境內最大的古城池之一。

西漢夷輿縣治,遼蕭後又築,金代是明昌苑,元代是香水園的一部分,這是原始依據。北魏時的酈道元著(水經注)說浮圖溝水(即古城河),出夷輿鼓城西南二里。夷輿縣是西漢上谷郡所轄十五縣之一。夷輿縣距離居庸縣(今延慶縣城)只有20裡,這麼近的距離設兩個縣,古代少有。夷輿即少數民族的地域,也許就是山戎族,故此設縣是為了統治這裡的少數民族的。

王莽篡位奪西漢政權,至漢平帝劉衎死地,改上谷郡為朔調郡,設夷輿縣為朔調亭。東漢光武帝中興,為節約財政支出,把夷輿縣併入居庸縣。後來不知多久夷輿城裡的人患了傳染病無法治療,政府怕病情蔓延就下令關閉東西城門,放火燒燬該城池,從此夷輿城滅亡。1978年平整土地,挖出被燒燬的房屋木料、鍋碗瓢盆、石槽子等物件。從規模看,確有40戶左右人家。

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圖為夷輿城遺留石槽子,現古城村大隊附近

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又過多少年,因發大水,洪洞溝和芹菜溝兩條溝水合並一起衝了夷輿城西北角,往南流去沖刷了一條溝,就是現在的東窯大街。據傳說(無找到文字記載)後來唐朝樊犁華在該城的西邊半里處,古城河的東側建花園屯城池時,建的東窯自然村。花園屯城池的方形,有東南北門,無西門。從山坡下的青泉寺引自流河水進屯內供人畜食用,供澆菜澆花使用。

當時一屯管七個自然村,有:東窯、大斜尖、後營、北地、果樹園、橫嶺子、花園屯北界(界碑石),還有馬場、馬圈子、馬趟子等。又過幾百年,後來人們不知道時候又叫古城村,至今。清乾隆(延慶洲支)所指,夷輿鼓城在延慶洲城東北二十里,可見夷輿城正是位於現今的古城村。夷輿城現存西北角一段東西走向的殘土城牆。延慶縣於1985年公佈,市文物局於2016年5月立碑。

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上圖為西北角殘土城牆

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上圖為1985年立的石碑

探索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的來歷與變遷

上圖為2016年市文化研究所立的石碑

由於古城歷史文化甚多,給開發旅遊經濟奠定了重要基礎。1980年前後在古城河修建古城水庫,1985年開發了龍慶峽旅遊區,1999年步入市級民俗旅遊村行業,近幾年來已形成規模的旅遊接待專業村。以上是淺談夷輿城、鼓城、古城的演變過程。

筆者陳後才疏學淺,文章倉促寫城。如有錯誤之處,煩請網友在評論區對文章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