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9年度新聞回顧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最多跑一次”。
2019年12月,麗水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入選“2019中國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並被授予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基地”。近年來,我市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項改革。高標準推進群眾、企業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改革,1378個事項實現一窗受理、全域通辦。
由“最多跑一次”,想到另一個詞,叫“最多問一次”。何為“最多問一次”?完整地意思就是群眾找政府部門辦事用不著問來問去的,最好是問一次,就把情況問清楚了。
讓群眾“最多問一次”是群眾更好地辦成事的需要。讓群眾“最多問一次”,可以省去群眾許多波折與成本,最終,群眾自然就可以更好地辦成事了。
如今的時代被稱為信息爆炸的時代。因為手機、新媒體、互聯網等等的推波助瀾,信息幾乎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但實際上,你以為信息無處不在的時候,卻經常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卻很缺乏,自己是無知的,自己是信息飢渴的。這樣的信息無知與飢渴在需要找政府部門辦事時,就顯得更突出。但事還得辦呀?於是就得先把事情問清楚了。但是,往往這裡問那裡問,就問成了劉歡的那首歌——《千萬次的問》。由此,你消耗掉許多精力,還可能無法實現辦事上的“最多跑一次”,消耗掉許多時間金錢,心裡不是滋味。
讓群眾“最多問一次”,需要提供好的諮詢平臺。這樣的平臺最好要方便,群眾觸手可及,內容則系統豐富。比如利用互聯網,依託新媒體等,以地方為單位,把各部門集聚在一起,建立信息諮詢平臺,提供及時完整的信息服務。有了這樣的平臺,群眾就會心裡有個底,不至於像無頭蒼蠅似的到處打聽,一次次找人,一次次問。這就像火車站的諮詢窗口。有了這樣的窗口,坐火車的人就用不著到處找人打聽,直接到窗口一問就都清楚了。
在許多政府部門,諮詢的平臺是有的,比如網站,熱線電話,但往往“年久失修”,形同虛設。問一個問題,幾個月都沒有回覆;有的接受諮詢的同志,則話說半句,不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結果,弄得對方一知半解,雲裡霧裡。怎麼辦?人家只能想別的門路,這頭那頭打聽了,或者一次又一次找上門,討要你沒說完的另半句話。曾有一位農民想收養一個孩子,但想想容易,卻發覺自己都沒地方瞭解收養程序。於是找在城裡工作的同鄉。同鄉也不懂,就百度,也沒度出個一二三四。於是,又拖人找民政局的同志諮詢,最後終於問清楚了。那位農民倒只是問了一次,但整個事從頭到尾加起來,就問了不止一次了。問題出在哪?還是信息平臺。如果有便捷的平臺,問的次數就會大大減少。
有了好的諮詢平臺當然還不夠,還需要想辦法讓更多人知曉平臺。不然,平臺還是可能發揮不了信息中介作用,群眾還是可能在尋找信息的路上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