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娛樂至死》有感:身處娛樂時代,真的會致死嗎?

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了《娛樂至死》,彼時,電視時代蒸蒸日上,印刷文化沒落,電視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滲透人們的生活,改變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娛樂時代的到來,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的含義並不是說,我們會因為處在娛樂時代而死去,而是在娛樂之中,我們會成為一個個思想空洞的人,從而失去了思辨能力。

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看,在我看來,波茲曼非常有先見之明,在那時候,他就已經知道電視所帶來的文化娛樂會對人們造成怎樣的精神影響,人們將處在什麼樣的精神境界。

而把目光放到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來,媒介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直播等等。

波茲曼大概也不會想到,今天的人們已經不會再緊盯著電視了,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手機,但其娛樂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

這個時代是屬於新媒體的狂歡,群魔亂舞,整一大鍋大雜燴,娛樂精神隨著新媒體的到來已經更加地深入人心,在未來,只會越來越發揮到極致。

文中出現的文化現象到了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我們深思甚至反省。

[ 我們需要對這個時代所形成的網絡文化保持時刻警惕和質疑。]

我之所以,用了警惕和質疑這兩個詞,是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身處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是過剩的,過量的,甚至分辨不出究竟哪種信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有人說,這是“後真相時代“,意思是說由於網絡到了如今所形成的特殊,事情的真相會一再地反轉。

二戰時期電的出現,隨後被用於通訊中,打破了信息傳播的空間限制,到了今天,已經真正地實現“天涯若比鄰”,“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當然了,這是好事,它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我們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是心有體會的。

互聯網的出現讓傳播知識,學習知識,掌握知識變得方便又及時,你有什麼事,上一下網,一大堆答案立馬擺在你面前。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它抓住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所帶來的碎片化閱讀也很嚴重,我們每天都在刷著手機,我們看似學習了很多,掌握了很多。

但其實真正要算起來的話,我們除了浪費掉時間,讓自己的精神得到娛樂之後,其實什麼也沒有學習到。

用劉易斯.芒福德的話來說就是,它帶給我們的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這種碎片化閱讀是不連續的,是轉瞬即逝的,是無法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如果我們長期處於這種碎片化閱讀,得到的知識是被割裂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用思考的。

你手機一滑就過去了,你誰停在那裡思考呢?

如果我往嚴重了說,最後我們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管你信不信,我意識到,過分沉湎於網絡世界的危害是很大,它只能作為我們學習的一種工具,而不是作為我們生活和學習的整體。

在信息從四面八方湧過來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加以思考,不加以辨別,不加以警惕,不加以質疑的話,那麼就像波茲曼所說的,最後我們都會成為一個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目前的問題是,在網絡的背後,對方想讓你掌握什麼或者讓你知道什麼它就會呈現什麼出來,如果你沒有基本的思考常識,那麼你只會看到對方想引導你看到的東西。

最後,看起來,是你掌握了信息,其實是信息掌握了你。

而真相是什麼呢?很多時候,不過是信息背後要你知道,看到的真相。

所以我覺得,網絡上一場又一場的娛樂狂歡是悲哀的,是可笑的。

瑞幸造假也能被鼓吹成民族之光,不管是不是調侃或者別的什麼,這種“民族之光”被大肆宣傳時,就是不對的,是可笑的,是諷刺的。

簡單來說,信息傳播打破了空間限制,讓信息獲得變得輕易,但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也很容易被信息掌控,就是被洗腦。

而這一切,在我看來,是娛樂帶來的負面後果,導致頭腦越來越簡單發達。

印刷文化的沒落,傳統書籍的鉛字閱讀的沒落,導致了我們大部分人用於思考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而且,據我觀察,信息爆炸帶來的後果也加劇了人們的浮躁和焦慮心裡。

慾望和虛榮被放大和扭曲 。

赫胥黎在書中所說的一切正在發生和上演著。

在我看來,就算我們從波茲曼這本書得到了啟示,學會了反思和思考,也並不能夠改變娛樂至死的局面,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它都會必然發生的,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娛樂文化只會越來越佔據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頭腦。

我們能做的只有一點,意識到長期處在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嚴重危害,把手機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學習的整體和生活的全部。

我們需要的是從網絡世界抽離出來,多閱讀多思考,專注自己的內心,不斷地在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去探索。

那生活在這其中的我們有什麼意義?最後,我想用《死亡詩社》來回答:

“詩歌,浪漫,美麗,愛情,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

“因為我們可以奉獻一首詩”

以下為部分書摘:

1.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心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 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2.

用書面文字記錄哲學觀點,不是這些觀點的終結,而是這些觀點的起點。沒有批評,哲學就無法存在,書面文字使思想能夠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續而嚴格的審查。

3.

光是波,語言是一棵樹,上帝是一個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腦是被知識照亮的黑暗洞穴。

4.

我們思想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身體;有時我們稱自己的身體成為“生物鐘”,有時我們談論自己的“遺傳密碼”,有時我們像看書一樣閱讀別人的臉,有時我們用表情傳達自己的意圖。

5.

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並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

6.

柯勒律治關於“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詩句,也許很能代表這個失去語境的信息環境:在信息的海洋裡,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信息。

7.

並不是所有的話語形式都能從一種媒介轉換成另一種媒介的。

8.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像書一樣讓我們感受到過去是如此有用。

9.

也許人們對於教育最大的錯誤認識是,一個人學會的只有他當時正在學習的東西。其實,伴隨學習的過程形成持久的態度,也許比拼寫課或地理歷史課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態度才是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的東西。

10.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聽到痛苦的哭聲呢?誰會拿起武器去反對娛樂?當嚴肅的話語變成了玩笑,我們該向誰抱怨,該用什麼樣的語氣抱怨?對於一個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我們能有什麼救命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