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新三国中的夷陵之战是让刘玄德败得一塌糊涂的战役,剧中只是从蜀汉视觉看待这场战役。

但从正史角度、从东吴的部署来分析这场战役,你就会知道刘玄德这场战役是败得有原因的。

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玄德于成都称帝,此后的第三个月,他以替关羽报仇的原由挥兵东征,攻打东吴孙权。

孙权几次想要求和但是刘玄德气势非常的强硬,不愿意和解。

孙权没有办法,求和不成只能应战,于是他就决定一边向曹魏求和避免曹魏趁势攻打造成两面受到夹击的状态,一边又派陆逊应战大耳贼。

刘玄德亲自率领蜀汉数万人浩浩荡荡的来了,当时两国的国界已经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非常重要的通道,陆伯言就带领五万多人临危受命开赴前线。

但这场刘玄德自己主动发出的战役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这场战役就是被东吴首次指挥战役的陆逊(陆逊生于公元183年,当时应该是39岁了,刘玄德已经是60岁了)大败。

陆逊(字伯言)这次把蜀军折腾的够呛肯定是真的,我从来都不否认陆伯言的军事才能。

但是要讲火烧连营七百里,只是演义而已,是否真正出自史实,有待考究。

陆伯言作为东吴前线的最高决策者,善于分析,行事周密,逻辑清晰,真正体现了一个合格统帅应有的优良素质。

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陆伯言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伯言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伯言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伯言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对于夷陵之战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退守

建安二十五年元月,曹孟德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号魏。

翌年四月,刘玄德于益州称帝,号汉。

七月,刘玄德以为关羽报仇之名,派大军四万东进。

孙权求和不成,向魏称臣,进位吴王,派任陆伯言率军五万应战。

刘玄德是经过比较详细的准备出军的,且季汉军队骁勇、统一,擅长山地、平地作战。

开始的时候季汉军势如破竹,直达边境巫县,大败当地守将,气势旺盛。

所以陆伯言上任伊始就力排众议,主动后撤几百里,集中兵力据守猇亭(夷陵)一带。

一方面是避敌锋芒,二来这也是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空间为代价换取战略优势:猇亭地势险要,处在长江东出三峡的最紧要处。

扼守此处峡口,可防刘玄德军水陆并进,且让出的几百里皆是高山峻岭,刘玄德的大军行军艰难,兵力难以展开。

对于陆伯言或者东吴来说,只可以接受两种结果:

1.和谈,刘玄德退军。

不过考虑到刘玄德肯定会要求拿回荆州而孙权肯定不同意,所以没戏;

2.完胜。

因为就算以惨败的代价胜利,到时候曹魏就容易渔翁得利,对东吴来说不利。

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第二阶段:相持

这一段持续了半年以上,期间刘玄德尝试过设伏,尝试过以孙桓为诱饵,结果这些伎俩都逃不过陆伯言法眼,按兵不动。

对于东吴来说,此时是主场作战,后勤方面都有优势。

而季汉军则在这长时间的相持中士气渐渐低下,这一段时间是逐渐改变双方胜率的时间。

胜利的天平渐渐倾斜向陆伯言这边,对于陆伯言来说,这一段时间的难点就是如何安抚那群急于建功的莽夫。

依靠陆伯言本人的能力及魄力,以及孙权的全力支持而克服了。

新三国中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得一塌糊涂,正史里从东吴部署上就必胜

第三阶段:反攻

刘玄德的结营本身其实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没有封锁住水道,毕竟刘玄德自己没有带领水军的经验,季汉的水军精锐都是关羽掌管的,只是可惜在襄樊战役里损失了。

当然也可能是刘玄德出于其他的原因而考虑的,这些就不是我们这些后人可以知道的了。

但是需要申明的是,刘玄德作为一个老军痞,军事素养还是不错的,他肯定是出于某些原因舍船就步的,只是陆伯言更高明,看出了破绽罢了。

然后就是陆伯言的两栖作战,火攻扰敌,前后夹击,一举作气了。

在这场战役里,陆伯言精妙地利用了吴地的地势,避开了季汉的优势及士气,以时间和空间为代价,逐渐将优势与胜率拉向自己。

在这场战役里,陆伯言一直都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最后终于抓住敌人的破绽一举作气拿下胜利,实在是非常漂亮!

本期的历史知识就讲到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点,欢迎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下一期再见。

本文由作者历史风声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