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虽受疫情影响 但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虽受疫情影响 但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接受深圳海关检疫的供港蔬菜货车。魏东升 摄

如果将1月23日武汉市采取“封城”措施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进入到2月下旬,疫情已经持续一个月。这段时间以来,中国内地各省市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严格管控措施。

一时间,生产企业停工,经营场所歇业,道路限制通行,居民宅居在家,整个社会犹如按下了暂停键,人们对疫情影响经济的担忧也开始增多。2019年,中国内地GDP已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对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分析疫情影响绝非易事。从宏观视角观察,需求端包括“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供给侧涉及“四要素”——人力、土地、资本、创新,综合考量疫情对“三驾马车”的影响,审视政府和企业在“四要素”方面的储备势能,辅以疫情前内地经济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期的、可消化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中长期趋势。

第一、二产业受损有限 第三产业影响最大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大环节,此次疫情影响从生产端、物流环节直到消费端全部覆盖,无疑会延缓经济增长。有人以100万亿元GDP总量换算,得出中国经济每天损失2,700多亿元的结论,这是不科学的。GDP不等于营业收入,也不能简单平均化,因为疫情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从第一产业看,部分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出现蔬菜、畜禽养殖所需的化肥、饲料、种畜禽无法调运,会受到一些影响。随着农业、交通等部门要求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运输通道逐步顺畅,加上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低,对经济整体影响有限。

从第二产业看,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春节包含7天公众假期,每年都有很多企业提前放假和延迟开工,不能把疫情期全部视为受影响时段。2月10日起,一些地方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疫情影响并非是“冻结”式的。虽然企业复工复产还将面临资金周转、用工需求、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等困难,但企业本身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可以争取一些时间等待政府部门纾困措施的到位。疫情影响将缓慢且滞后呈现,并可望随着市场回暖逐步被消化,外向型企业复工复产将对出口起到促进作用。

从第三产业看,由于严格的人员隔离和交通管控,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根据商务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在春节黄金周的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电影票房58.4亿元。目前,第三产业所受损失的具体数据尚未公布,这部分损失有赖于疫情过后的补偿性增长来弥补。

中国经济虽受疫情影响 但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河北威县在北京召开投资推荐会。魏东升 摄

稳投资空间广阔 “宅经济”不容低估

疫情期间,武汉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雷神山医院也在10多天内建成,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巨大产能和超高效率。重大基建工程体量大,拉动企业投资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托底作用。可以预见,疫情之后基建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速将比2019年有明显提高。

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机场等领域。今年2月上旬,交通运输部要求符合条件地区加快公路水运工程复工,全面推进规划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0年重点工作中,川藏铁路建设名列其中,这将成为疫情结束后提振经济的一大基建专案。交通板块还有一批储备项目,包括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

医院床位不够,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告急,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此次疫情暴露出医疗卫生、民生工程等方面短板,也为疫情之后投资提供了新的方向。

北京已经启动了小汤山医院修缮改造工程,其他多个省市也着手修建本地“小汤山”医院。有专家建议,可借鉴粮食储备基地建设模式,在各地建设一批基本医用物资的储备基地。

还要看到,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任务收官之年,还有3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50多个贫困县要实现摘帽,这些贫困户、贫困县的脱贫难度极大。同时,短板就是潜力板,脱贫难度大,也就意味着投资规模大。农村公路建设和优化、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环保设施配置等等,都将带动第一产业强力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疫情期间“宅经济”异军突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容低估。“宅经济”的本质是互联网经济,包括电商、娱乐、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等业态,这种非接触、点对点、隔空投送的新业态恰恰适应了疫情期间隔离防控的现实需要。火爆的“宅经济”在疫情期间扮演了填空补位的角色,也给人们普及了一堂“云消费”的经济课,一大批人藉此养成了新消费习惯。可以预见,5G网路、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信息处理分析、冷链物流、无人机配套设施等新型基建,将成为下一步投资热点。

纾困措施已展开 稳中向好可期待

考虑到1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大面积蔓延,这个时间点可以作为疫情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参照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宣布,截至1月20日,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而2019年11月、12月连续两个月处于临界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制造业PMI处于荣枯线,非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以上,都延续了2019年第四季度的平稳增长态势,说明疫情前的经济是一个趋稳态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各地都出台了各种纾困措施,从资金、土地、租房、人力、创新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初步估计,此次推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的缴费,减免规模将超5,000亿元。

“免”:即从2020年2月起,各省份可以对中小微企业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保的单位缴费实行免征,免征政策可以执行到6月份,湖北省可以将免征的范围扩大到各类参保企业;“减”:即湖北以外省份三项社保单位缴费可减半征收,减征期限不超过3个月;“缓”: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缓缴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免收滞纳金。

截至2019年底,内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超5万亿元,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为1.3万多亿元,可支付月数超过22个月,长期运行是有支撑的。

财政部2月11日宣布,已经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加上2019年11月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

中国经济虽受疫情影响 但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除了预备费外,各省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平均设置在0.5%的比例。这些财力都将为应对疫情提供保障。

货币政策方面,自2月3日开市以来,央行投放流动性达3万亿元,在海外金融市场春节期间大跌的情况下,稳定了金融市场情绪,股市、汇市未出现非理性大幅波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支持性电价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月13日,央企生产型子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超过80%,其中石油石化企业复工率达到96.8%,电网、发电企业复工率达到83%,钢铁企业主要子企业100%开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不含汽车)复工率达到88.1%。央企的境外单位分布在185个国家和地区,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也维护了全球供应链正常运转。相比大企业,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财税和金融部门对其做出了特殊政策安排。疫情期间,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用缴纳增值税;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实际税负不会超过10%;免征42项中央级的行政事业收费,免征水利建设基金、文化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府性基金。

多个省市也从融资便利、租金减免、缓交资费、返还失业保险资金等方面出台纾困措施。北京市对受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停征特种设备检验费、污水处理费、占道费;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承租京内市及区属国有企业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免收2月份房租。重庆市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享受返还标准为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江西省对在疫情期间为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的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载体予以政策扶持。作为外贸大市,浙江省宁波市明确对因疫情被迫放弃参展的外贸企业给予展位费补助,优化出口退(免)税服务。随着纾困措施的大面积实施,企业将实现全面复工复产。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疫情、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已经具备应对危机的丰富经验。

综而观之,中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可控的,宏观调控的工具箱充足,疫情中崭露头角的新业态为未来发展积蓄了新动能,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文|北京 刘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