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能打叶锈病的药吗,有什么影响?

手机用户11610641869


各种小麦病虫害陆续进入发生为害的高峰期,提醒农民朋友抓住防控的有利时机,根据穗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和主攻对象,因地制宜,混合用药,“一喷多防”,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小麦丰收保驾护航。

小麦条锈病

>>>发生为害

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一种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具有暴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小麦受害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千粒重大大降低,严重发生年一般产量报失30%~40%,甚至绝收。适宜温度下7-10天可以扩展全田。县植保站4月8日、9日在会盟镇、白鹤镇、朝阳镇等小麦田发现多个条锈病发病中心。

>>>症状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叶片感病后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形成单个的夏孢子堆,多个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成行排列,与叶脉平行,呈虚线状。夏孢子堆呈鲜黄色、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后期会在小麦病部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严重发生年上升到穗部危害小麦籽粒。

>>>防控策略

全面推行“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及时封锁发病中心,控制蔓延危害。要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培训和防治技术指导,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确保不造成条锈病大面积扩散流行。

>>>推荐用药

每亩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或25%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还可选用氟环唑、己唑醇、醚菌脂等药剂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

>>>发生为害

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中等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5%-15%,大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30%-60%,严重的甚至绝收。一旦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凝露、雾霾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尤其是遇2~3天以上阴雨天气,赤霉病就会偏重至大流行。该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使麦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且病籽粒产生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会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一旦病粒率超过4%,粮食部门严禁收购入库,将影响小麦收购和农民收入。

>>>症状特征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开始显症。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形成白穗,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防控策略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在目前缺乏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只有提前预防,才能控制病害发生流行;田间显症后再防治,基本没有效果。因此,必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

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机为小麦抽穗扬花期(齐穗—扬花初期),此期一旦气象预报有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发生的天气,必须提前喷药预防,防止病害流行。一般发生区防治一遍,高感品种、重发田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喷药一次。喷药后3~6小时之内遇雨,雨停后要进行补喷,注意要轮换用药。

>>>推荐药剂

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烯肟·多菌灵、丙硫唑·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 3-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治效果。

穗期病虫综合防治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治虫,一喷多效。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不懂浪漫的农村张姐


小麦灌浆期,此期是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并预防旱、涝、风、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的关键时期。小麦后期病虫害主要有穗蚜、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小麦锈病:包括小麦叶锈、条锈和秆锈;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小麦叶锈病为害特点

一是条锈病是随风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可以远距离高空随气流传播,吹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二是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大小麦条锈病的孢子堆可持续产孢8-10天,每个孢子堆每天可产孢1800个,世代重叠,相互交叉流行,中后期田间气温升高,世代加快,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易爆发成灾,防不胜防。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影响其发育和灌浆,因而使麦粒秕廋,影响产量和品质。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危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锈病防治措施是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内病叶率达0.5%~1%时进行普治,每亩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兑水30-45千克喷雾防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喷药。

2,铲除杂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翠姆复合肥等,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喷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建议使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如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50~60g,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g,或25%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

4,重视栽培防病措施的应用。选用抗病丰产良种;适期晚播,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病菌越冬基数;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清除自生麦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耐病力。

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就是,浇一遍水、喷三次肥、打一遍药,只有把以上项措施做到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小麦的高产。





转眼间yi是曾经


小麦叶锈病一般发生在灌浆中后期,小麦叶锈病发生要具备几个条件,温度,湿度,病源,小麦群体以及抗性密切相关。发生了叶锈病在灌浆期打药绝对没问题,不但没问题,而且超量的杀菌剂对预防小麦早哀和增加粒重起到积极作用,比如用三唑酮防治叶锈病,理论上每亩应该用15%三唑酮40一60毫升,实际上每亩用300毫升效果更好,前提是水量要用足,最好每亩两桶水,这样小麦后期活杆成熟,麦穗直立,籽粒饱满,麦叶发白,干净无霉斑,提高品质,产量明显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