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会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赵彦功

基础设施建设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要致富先修路、要高产修梯田”曾是会宁人民期盼改善基础条件的朴实诉求。

基础条件差,一直是会宁发展最大的难题。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困地区的所有特征,在会宁几乎都能一一找到,大山里的群众一直“守着两亩承包地过着穷日子”。

贫困像一副千斤重担,压在会宁人的肩头,也沉甸甸地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上。

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577户1662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剩余贫困村3个,贫困人口1216户4007人。

走进汉家岔镇塔寺岔村,一条条硬化路缠山而过,贯通南北,满山的杏花竞相开放,连片的苜蓿荡漾着春天的气息。曾经的塔寺岔村由于交通闭塞,当地群众一直“守着青山饿肚皮”。

塔寺岔村是会宁县未脱贫的三个贫困村之一。“我们紧盯群众出行难、农产品下山难、增收致富难的揪心事,通过实施农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势推进贫困村基础条件改善”,镇党委书记禄军说。

“现在硬化道路贯通全村了,自来水全面到户了,村幼儿园和卫生室改扩建达标了,文化广场也建好了,老百姓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村上的养殖产业园也正常运营了,家家户户20只基础母羊的致富产业达标了,满山的苜蓿能卖个好价钱,老百姓致富有保障了。”村支书刘金宝高兴地说。

这仅仅是全县贫困村基础条件改善的缩影,面对基础条件差的现状,会宁县“全方位”谋划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基础条件改善,以“3+1”冲刺清零巩固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切实巩固和提高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教育项目共落实资金11.66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18所,搬迁优化4所,维修改造285所,建设校舍26.52万平方米,运动场43.79万平方米。

全县284个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村医329名;28个乡镇均建有标准化卫生院,都有1名以上执业医师和全科医生,新建的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投入使用,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严格落实三级管理制度,全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2032个村民小组的8.8万户常住人口,通过采取“自来水入户+水窖”“自来水集中供水点+水窖”“自来水邻里取水+水窖”“家庭水窖安装净化设备”等多种方式,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最后一公里”。

全面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仅2019年完成1619户改造任务,全县农村住房全部达标,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28户13467人,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均已通硬化路或沥青路,仅2019年全县实施农村道路“畅返不畅”整治项目90.85公里。

如今的会宁,在扶贫政策的引领下,路通了,自来水到户了,看到的是更大的房子,听到的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贫战困的奋进故事……基础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