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量青壯年一發病就上呼吸機”, 這可能是用來嚇唬青壯年的,讓他們別到處亂逛

要點

有可能存在青壯年發病住院上呼吸機的情況,但“大量青壯年”的說法並沒有數據支持。如果要說新冠肺炎的嚴重性與年齡有關,那青壯年不是問題,75歲以上的人群才屬於高風險人群。

ADE的中文翻譯是 “抗體依賴性病症加劇”,這是來自登革熱病毒感染後的現象,患者在感染一種登革熱病毒好轉後,再感染不同亞型的登革熱病毒會出現嚴重的情況。目前ADE效應在新冠肺炎裡還沒有確證。

“紐約大量青壯年一發病就上呼吸機”, 這可能是用來嚇唬青壯年的,讓他們別到處亂逛

最近,網絡上一篇文章《紐約大量青壯年患者一發病就嚴重到上呼吸機,疑似ADE效應》引發關注。本來大家都以為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後比較危險,年輕人問題不大。如果這篇網文說的是真的,那青壯年就危險了。

到底是什麼是ADE效應?大量青壯年患者病重又是怎麼回事?

1 大量青壯年患者一發病就嚴重到上呼吸機?這是誤導

細看這篇網絡文章,只有提到“紐約大量青壯年患者一發病就嚴重到上呼吸機,疑似ADE效應(以前感染形成抗體後再被二次感染),在感染後8-12個小時內,急劇惡化”,沒有給出任何數據,不知道“大量青壯年”是怎麼來的。

我們還是來看一看紐約到底是什麼情況。目前雖然找不到患者使用呼吸機的數據,但是可以比較一下不同年齡的患者住院的情況。

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有一份關於紐約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1]。這份數據包括了紐約某醫院從3月1號至4月2日確診的4103名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1999名住院治療,佔48.7%,其中有292人死亡或者進入臨終關懷。

19~44歲之間的人群屬於青壯年。在住院的人中,青壯年佔36.6%,這個比例確實高於其他年齡組。乍看上去,似乎確實是“大量青壯年患者一發病就進醫院”,但是,這樣表達其實是一種誤導,讓人得出“青壯年特別危險”的印象。

實際上,紐約住院患者中之所以青壯年較多,是因為紐約的青壯年比例較多,而且青壯年使用公共交通通勤的較多,也更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怎樣才能看出青壯年是否更容易住院治療呢?這需要比較各個年齡段的感染者中最後需要住院的比例。這個研究也做了這個分析,發現其實19~44歲患者住院的風險是最低的,其他年齡段的都很高。住院風險最高的是75歲以上的,是青壯年的66倍。

在紐約市衛生部門的網站上,也有整個紐約市的數據。截至4月20日,確診感染者中確實是18~44歲的最多,有49887人,但是隻有10%的人住院;75歲以上的雖然只有15547人,但是卻有62%的住院。如果比較每百萬人口中的發病、住院、死亡數,結果更清楚:

“紐約大量青壯年一發病就上呼吸機”, 這可能是用來嚇唬青壯年的,讓他們別到處亂逛

數據來源: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Mental Hygiene

所以,有可能存在青壯年發病後需要很快住院、上呼吸機的情況,但“大量青壯年”的說法並不準確,也可能這標題就是用來嚇唬那些老想著到處亂逛的青壯年,尤其是青年。實際上,不同年齡的人都會有這種情況,如果說某個年齡段的人情況會更嚴重,那青壯年不是問題,75歲以上的人群才屬於高風險人群。

2 “ADE效應”源自登革熱,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新冠病毒也存在這個現象

網文還提到一個詞:ADE。什麼是ADE呢?這個詞原文是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中文可以翻譯成“抗體依賴性病症加劇”。ADE是在登革熱中發現的現象,目前還沒有在新冠肺炎裡確證。

登革熱也是病毒導致的疾病,有人在感染一種登革熱病毒之後,症狀比較輕微,很快也就好了,但是在幾個月或者幾年後又感染了另外一種登革熱病毒,結果病情比第一次還嚴重。目前的研究認為,這是因為第一次感染之後產生的抗體所導致。

根據人體在感染後所產生的抗體不同,登革熱病毒可以分為5個亞型。在第一次感染之後,產生的抗體起到了清除病毒的作用,症狀也就好轉了;但是在第二次感染之後,因為第一次產生的抗體並不能特異性結合新的病毒,達不到有效清除的效果,同時還有可能把病毒錯誤地送到了某種細胞,反而導致該細胞的病理性損傷,結果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

由於是新的疫情,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新冠病毒也會出現ADE效應。有一些“康復者”出現了病毒核酸“復陽”的問題,應該是第一次感染後病毒沒有完全清除導致。退一步說,如果真有ADE的問題,不管是什麼年齡的人,也要等到二次感染時才會發生嚴重的情況,不會像網文標題所說的那樣“一發病就嚴重到上呼吸機”。

如果大家瞭解了這些知識點,就知道網絡文章錯得有多離譜了。

3 為什麼“ADE效應”會成為一個話題?

但是,如果現在還不知道新冠肺炎會不會有ADE的問題,為什麼ADE會成為一個話題呢?

2003年的“非典”之後,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和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合作,在2005年做了一個SARS疫苗,技術路線是使用減毒的痘病毒作為載體,以表達SARS病毒的S蛋白,作為誘導產生抗體的抗原。據香港大學陳志偉教授介紹,在進行恆河猴免疫保護性實驗後發現,該疫苗確實能誘導產生中和抗體,可以控制病毒,但如果對猴子的肺部進行病理檢查,發現注射過疫苗的猴子,在感染SARS病毒之後,肺部病理損傷會更嚴重 [2]。

疫苗誘導產生抗體,相當於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病毒產生的抗體;注射過疫苗的猴子感染病毒,相當於二次感染了登革熱病毒,所以出現的更嚴重的肺部病理損傷,就認為是ADE所導致。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動物試驗,而SARS病毒與新冠病毒又同源,感染機制也一樣,同時目前中國和美國進展最快的新冠疫苗技術路線,也都是採用S蛋白作為抗原,因此才有人對新冠疫苗的前途提出質疑。

但這也只是一個質疑,目前相關的新冠疫苗沒有公佈任何動物免疫保護性實驗的結果,網上的各種理論,自然是全靠猜測。

如果只是猜測,專家的理論都不一定正確,那些東拼西湊的“偽科普”,就更不靠譜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的滅活新冠疫苗,已經完成了動物試驗,也馬上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4月19日發佈了有關滅活新冠疫苗的動物保護試驗結果,從數據上並沒有看到滅活疫苗有ADE效應 [3]。

4 一發病就上呼吸機的情況,怎麼破?

網文使用《紐約大量青壯年患者一發病就嚴重到上呼吸機,疑似ADE效應》這樣的標題,讓讀者透過屏幕都能感覺到死亡的恐怖。即便"大量青壯年"的表達有誤,但是連青壯年都如此,老年人豈不是更糟糕了?

即便這個現象不是ADE效應,但是畢竟是很多人會出現病危,到底有沒有破解之法呢?

其實新冠重症患者出現的這個情況,與免疫因子風暴有關。在猴子的SARS疫苗實驗中,猴子出現ADE之後,病理檢查發現肺部巨噬細胞過度激活,這個情況倒是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出現的免疫過激相似。

目前的研究發現,使用藥物中斷細胞因子風暴,可對患者進行救治。公號前面的文章已經報道過,目前託珠單抗、Jakava都在進行臨床試驗,有希望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

參考資料:

[1]Petrilli, C.M.,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ospitalization and critical illness among 4,103 patients with COVID-19 disease in New York City. medRxiv, 2020: p. 2020.04.08.20057794.

[2]Liu, L., et al., Anti-spike IgG causes severe acute lung injury by skewing macrophage responses during acute SARS-CoV infection. JCI Insight, 2019. 4(4).

[3] Gao, Q., et al.,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for SARS-CoV-2. bioRxiv, 2020: p.2020.04.17.046375.

本文編輯:yhxi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平臺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領域:癌症的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著有科普讀物:《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