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义贵: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曹义贵

曹义贵: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科学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重要方面。举例如下:

关于“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观点。

例如,在讲到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电子等时,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如液体的蒸发,具有一定气味的气体的扩散等;或展示电镜拍摄的由核蛋白分子组成的病毒照片以及反应钨原子排列的照片等,突出分子、原子存在的真实性。通过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以及对原电池、电解、电镀等事实的分析,使学生确信离子、电子的真是存在。

在讲到一些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时,一方面,应尽量地做到由感性直观出发去揭示物质变化遵从这些规律;另方面讲解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准确性,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譬如决不可说人们创造了定律,而应说发现了定律。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指出,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客观事物未被发现,但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认识它们。

在讲授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时,必须强调它们是代表客观存在着的化学事实,因此,决不能凭主观臆造。

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尤其最小部分到最大物体,由沙粒到太阳,由原生物到人,都是处在永恒的产生的消灭过程中,处在好不间断的流动中,处在始终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深信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我们所谓的静止,是相对静止;我们所说无变化是变化不显著,或粗语平衡状态。

曹义贵: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在中学化学教材总,到处都反映着物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科学事实。例如,在讲到物质的溶解、扩散、物质三态互变以及胶体的性质时,可以通过蔗糖的溶解、溴蒸汽的扩散、胶体的布朗运动等实验现象,以及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中水的三态互变等,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分子运动。讲到电离、电解时,特别是当讲到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时,更应揭示这只是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时的动态平衡状态,而并非化学反应的绝对终止。

再如讲到惰性气体时,应指出,在过去曾经认为惰性气体绝对没有起化学变化的能力。这种“绝对”的形而上学观点阻碍了人们对惰性气体的研究长达六十多年之久。知道1962年以后,人们才发现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惰性气体也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化学运动的属性。这个离子正好批判了形而上学观点在化学发展史中所起的阻碍作用。

结合种种化学运动的事实,要使学生明确“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十五之固有的属性。”那种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思议的。物质世界就是在物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不断发展着的。

关于“自然界的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化学可以成为研究物体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质变的科学。”

在化学上的量变,包括数量上的增减,如原子量、分子量、原子数目、以及温度、浓度、压力等的数量变化和形状上的改变,如原子的大小,原子的排列的方式以及空间的取向不同等。当这些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量时,会引起化学上的质变——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改变。

曹义贵: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在中学化学中,通过物质变化的教学,可以生动地解释由量变到质变这一法则的普遍意义。

例如,在讲到氧气(O2)和臭氧(O3)二者性质的不同时,揭示这种同素异形体是由于组成分子中的原子数目和结合情况的不同(量变)而引起的质变。

在讲到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而一经点燃就迅速发生反应时,要揭示这是由于温度的变化(量变)而引起的质变。

关于“自然界各个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

通过教学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去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在研究物质的变化是,一定要弹球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例如,在讲到氢气和氧气完全化合而发生爆炸生成水的反应时,可指出:氢气和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根据(内因),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以及将混合气体点燃是发生反应的条件(外因)。只有这二者——发生反应的根据和条件均满足时,这个化学反应才得以顺利发生,否则就不能顺利发生。若改为氢气和氦气的混合气体虽按2:1体积比混和,但保持常温而不点然,则安置经年累月,仍不能发生爆炸反应。这样的分析,不但可以教育学生树立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还使学生明确,要掌握一个化学反应,除应了解它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外,还必须注意条件,从而使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既重视注明反应条件。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氨的合成反应,时培养学生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观点的一个典型反应。

N2+3H2 催化剂 2NH3+热

为了获得氨的最大产率,必须逐个分析温度、压力、催化剂三者对合成氨的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寻求最适宜的生成条件。在事迹生成过程中,还需考虑到设备材料和操作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使所选择的生产条件有利于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样逐个分析温度,压力、催化剂的条件,而又综合考虑三者的影响,不仅对合成氨的生成条件讲得有趣、生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应具体分析,以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辩证观点。

关于“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在化学中,对立统一的法则是普遍存在着的。例如,分子本身就是吸引和排斥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体。另如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溶解与沉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与结合(分子化),以及平衡及与不平衡等等,这些变化的实质都是矛盾斗争的对立统一过程。

曹义贵:例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