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義貴: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曹義貴

曹義貴: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科學知識教學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其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一個重要方面。舉例如下:

關於“客觀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觀點。

例如,在講到物質的組成——分子、原子、電子等時,要通過生動的事例,如液體的蒸發,具有一定氣味的氣體的擴散等;或展示電鏡拍攝的由核蛋白分子組成的病毒照片以及反應鎢原子排列的照片等,突出分子、原子存在的真實性。通過對電解質溶液的導電現象,以及對原電池、電解、電鍍等事實的分析,使學生確信離子、電子的真是存在。

在講到一些基本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元素週期律時,一方面,應儘量地做到由感性直觀出發去揭示物質變化遵從這些規律;另方面講解中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準確性,它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譬如決不可說人們創造了定律,而應說發現了定律。使學生明確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同時,還要指出,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客觀事物未被發現,但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認識它們。

在講授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時,必須強調它們是代表客觀存在著的化學事實,因此,決不能憑主觀臆造。

關於“自然界各種現象是不斷變化、不斷髮展的觀點”

恩格斯指出:“整個自然界,尤其最小部分到最大物體,由沙粒到太陽,由原生物到人,都是處在永恆的產生的消滅過程中,處在好不間斷的流動中,處在始終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中。”

化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應當使學生深信世界上沒有不變化的物質,也就是說沒有絕對靜止的物質。我們所謂的靜止,是相對靜止;我們所說無變化是變化不顯著,或粗語平衡狀態。

曹義貴: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在中學化學教材總,到處都反映著物質不斷變化、不斷髮展的科學事實。例如,在講到物質的溶解、擴散、物質三態互變以及膠體的性質時,可以通過蔗糖的溶解、溴蒸汽的擴散、膠體的布朗運動等實驗現象,以及聯繫日常生活經驗中水的三態互變等,向學生揭示物質的分子運動。講到電離、電解時,特別是當講到化學平衡、電離平衡等時,更應揭示這只是正反應速度和逆反應速度相等時的動態平衡狀態,而並非化學反應的絕對終止。

再如講到惰性氣體時,應指出,在過去曾經認為惰性氣體絕對沒有起化學變化的能力。這種“絕對”的形而上學觀點阻礙了人們對惰性氣體的研究長達六十多年之久。知道1962年以後,人們才發現惰性氣體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跟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這個事實雄辯地證明,惰性氣體也無一例外地存在著化學運動的屬性。這個離子正好批判了形而上學觀點在化學發展史中所起的阻礙作用。

結合種種化學運動的事實,要使學生明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十五之固有的屬性。”那種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同樣是不可思議的。物質世界就是在物質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不斷髮展著的。

關於“自然界的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的觀點

恩格斯指出“化學可以成為研究物體在量的構成改變的影響下所發生的質變的科學。”

在化學上的量變,包括數量上的增減,如原子量、分子量、原子數目、以及溫度、濃度、壓力等的數量變化和形狀上的改變,如原子的大小,原子的排列的方式以及空間的取向不同等。當這些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的量時,會引起化學上的質變——物質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的改變。

曹義貴: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在中學化學中,通過物質變化的教學,可以生動地解釋由量變到質變這一法則的普遍意義。

例如,在講到氧氣(O2)和臭氧(O3)二者性質的不同時,揭示這種同素異形體是由於組成分子中的原子數目和結合情況的不同(量變)而引起的質變。

在講到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在常溫下不發生反應。而一經點燃就迅速發生反應時,要揭示這是由於溫度的變化(量變)而引起的質變。

關於“自然界各個現象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觀點

通過教學要教育學生學會運用事物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觀點去研究自然界的現象,在研究物質的變化是,一定要彈球物質發生變化的原因和條件。例如,在講到氫氣和氧氣完全化合而發生爆炸生成水的反應時,可指出:氫氣和氧氣時發生反應的根據(內因),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為2:1,以及將混合氣體點燃是發生反應的條件(外因)。只有這二者——發生反應的根據和條件均滿足時,這個化學反應才得以順利發生,否則就不能順利發生。若改為氫氣和氦氣的混合氣體雖按2:1體積比混和,但保持常溫而不點然,則安置經年累月,仍不能發生爆炸反應。這樣的分析,不但可以教育學生樹立事物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觀點;還使學生明確,要掌握一個化學反應,除應瞭解它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外,還必須注意條件,從而使學生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既重視註明反應條件。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氨的合成反應,時培養學生樹立事物間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觀點的一個典型反應。

N2+3H2 催化劑 2NH3+熱

為了獲得氨的最大產率,必須逐個分析溫度、壓力、催化劑三者對合成氨的反應速度和化學平衡的影響,以尋求最適宜的生成條件。在事蹟生成過程中,還需考慮到設備材料和操作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以使所選擇的生產條件有利於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這樣逐個分析溫度,壓力、催化劑的條件,而又綜合考慮三者的影響,不僅對合成氨的生成條件講得有趣、生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具體事物應具體分析,以及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辯證觀點。

關於“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指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在化學中,對立統一的法則是普遍存在著的。例如,分子本身就是吸引和排斥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體。另如氧化與還原、化合與分解、中和與水解、溶解與沉澱、弱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與結合(分子化),以及平衡及與不平衡等等,這些變化的實質都是矛盾鬥爭的對立統一過程。

曹義貴:例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