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我国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以一篇《桃花源记》使“桃花源”这样一个仙境存在于几千年来无数中国普通百姓的心中,以满足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盼。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概念——乌托邦,则在西方人的心中担任了同样的角色。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还延伸为空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等,但因它过于美好但现实又常常令人失望,人们久而久之便将他们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归于“反乌托邦”这一与之相对的概念。

这种形态也出现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特别是设定在未来的故事,用于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环境、政治、经济、宗教、心理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被人忽略,便有可能导致出现反乌托邦的状况。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而电影作为现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作为“第七艺术”,通过一种新形式、新手法的媒介的运用,对于其核心概念的阐述也更为生动化,新晋奥斯卡最佳导演奉俊昊的《雪国列车》和刚上映的《饥饿站台》便有着直白而又典型的“反乌托邦式”故事架构。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其实说到影史上拥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经典电影,早有《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等珠玉在前,而这两部影片与之相较,在科幻设定方面可以说并没有太多亮点,但是其中一些形式感大于现实感的设定却使它们更倾向于类型化的寓言电影,能够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体验。

一:故事情节上的处理

首先,它们都为故事的发生圈定了一个无逃离可能的高度封闭性空间——《雪国列车》中永动机一般的“诺亚方舟”以及《饥饿站台》中的监狱坑。同时,在其之上增置了一个简单化的线性象征式处境,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晋升阶梯变成直观的前后车厢和上下楼层,更将享有资源的优先级序列变成绝对的数字表征。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除此之外,影片背景中还有与之相应的,强制且具有欺骗性的体制机制和相应的管理来进一步满足故事中一切不合理的,荒谬的情节要求,而影片中引发冲突的关键点则被全部归结于打破阶层中固化封锁线的主人公身上,以此来带动故事的不断发展。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电影《雪国列车》

意大利著名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有言:“生活的全部,它行动的整体,乃是一部自然、生动的电影。”电影所反映的一切无一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同时加以戏剧化的处理来吸引人们注意,激发深度思考以作用于社会进步。

而影片中以上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故事情节便是如此的体现之一: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则是受到了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这叙述的一切又何不是当下一些初现端倪的社会问题的“终极进化版”?而这两部电影的处理方式则更为夸张,如寓言的内在般的荒诞、反讽和犀利,振聋发聩之意更甚。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要与这样特点鲜明的故事相配,电影中镜语的诉说能力则更加考验导演的功底。正如阿贝尔•冈斯所言:“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这两部影片导演中凭借《寄生虫》一片在戛纳和奥斯卡满载而归的奉俊昊自不必多言,多年的电影工作生涯已经使他具备了作为成熟导演的一切条件,而《饥饿站台》则是一位西班牙导演向电影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但是影片中的镜头语言并没有因为导演作为新人的生涩而减分,反而具有独特的趣味。

二:镜头上的处理

纵观全片,导演在景别的选择上便与众不同,或许是受限于“监狱坑”这一背景环境,影片中的镜头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而为了深挖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性的坚持与扭曲,导演更是对于大特写甚至特大特写镜头的使用毫不吝啬。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这种“慷慨”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使用的人物上,导演在关注主人公的同时,也在静静观察着坑中性格遭遇各异的众人,这使得特写在展现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人们因在监狱坑的经历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同时,没有落入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

另外,在构图方法和色调的选择上导演也完全契合着“反乌托邦”这一色彩,拍摄生活在同一层的两个人的生活时故意采用了较为呆板的方式:采用平视视角,画面极为对称,监狱坑的一层完全铺满画面,整体看来既无趣又死气沉沉,借此反映此处统治者的压制与独裁,坑中的人们人性被剥夺,生活毫无意义。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影片整体的影调以青橙色为主,暗示这里冰冷得不近人情,古怪又诡异,为监狱坑增添了阴森与神秘,也为影片整体增添了惊悚元素。除此之外,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逻辑性也颇为讲究。

(1)注重画面状态的对接,在剪辑时多采用静镜头接动镜头的方式,突如其来的一笔,凌厉,直指观众内心深处,强烈发问;

(2)注重画面内容的对接,在剪辑时多采用文学中“互文”的方式,不断地埋伏笔做铺垫,使影片不借助情节的改变也能产生“一环扣一环”的效果。

但影片中类似人类直接排泄,互相残杀时的大片鲜血以及撕扯啃咬人肉这些太过直观且只有直观具象的画面也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虽然说“监狱坑”这样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极简设定让难以描摹的现实复杂社会构造变得无比直观,但影片中的故事、角色、戏剧冲突的构建却很典型,没有真正亮眼的突破,其实这种去除现实世界里抽丝剥茧的前因后果,在纯粹象征的空间中,以过于直接的手段来探讨抽象的命题的方式可以说显得有些干瘪。

三:同题材电影的发展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雪国列车》中,虽然说这两部电影在探讨“反乌托邦”这一问题上摒弃了之前的影片所具有的科幻与魔幻元素,更加注重问题本身,但是和真正的细思极恐或醍醐灌顶之间、又隔着难以翻越的一道关隘。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电影《雪国列车》

而之后的同题材电影若想要跨越这道关隘,就应该更好地处理这种特定的故事设定与其上血肉的融合问题。这其中或是增加影片的探讨深度,将目标人群从普通人民或底层人民,拓展至全社会的所有阶级以体现问题的广泛性;或是增加影片的时间厚度,将出发点从当下现实拓展至历史长河以体现问题的根深蒂固。

深度解读!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反乌托邦”色彩是如何处理的

​总而言之,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电影亦是如此。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关于“反乌托邦”这一问题的阐述,电影界会出现更为优秀的作品。

本文由江南影视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每篇文章均有相应影视资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电影,影视资源,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