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王營

前幾天,某地某校邀請教研室部分學科教研員到學校聽課指導,聽課結束後,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了集體研討。其中一位教研員當著全校教師的面現場評課,認為該校課堂教學存在10個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小時,沒有一句肯定和讚許的評價,也沒有提出一條合理化的建議,不僅讓講課的教師無地自容,而且讓該校教師如當頭被潑下一盆涼水,嚴重打擊了其教學的積極性。

教學研究是對教育規律的探索,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現在各大學校盛行集體備課、校本教研,開展的熱火朝天,但在實際的教研活動中,部分學校的聽課評課、校本教研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開展同學科教師聽評課之類的教研活動時,要麼是學校領導、教研員、教研組長“一言堂”,其他教師不敢發表不同意見,教研活動實則變成了開大會;要麼是“骨頭裡挑刺”,專找缺點,相互攻訐,教師們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兩種形式的集體研討不僅難以達到教研的目的,而且不利於教師之間的團結。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意思是說,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進行攻擊,對自已反而是有害的。要知道,被聽課的教師為迎接組內公開課或縣教研員來校聽課,辛辛苦苦準備,儘管有些地方不符合領導旨意或教研員的意圖,談不上十全十美,但也總不至於毫無優點。一味地對其進行攻擊、指責,不僅會大大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傷害教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也不利於教師教學水平和教研員研究水平的提高。

現實生活中,對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候不同的觀點甚至是矛盾的,究竟孰對孰錯,還有待於實踐的檢驗。但如果群體中每個人能做到相互尊重,充分聽取和吸納別人的意見,不僅有利於個人進步,而且有利於促進事業發展。

同理,每一位教師對課堂教學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既然是研討,就要允許教師們發表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用領導的思想挷架教師。畢竟,學校領導不可能每門學科都精通,教研員的視野也會有所侷限,應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評課“不說一句好”,集體研討怎能變成“批鬥會”?

校本教研的出發點要以教師為本,因為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再好的教學理念也難以付諸實施。因此,在參與教研活動時,不管是教育行政領導還是業務領導,首先要學會傾聽,要讓教師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如實地展現出來。

尤其對那些敢於和領導唱反調的教師,作為領導者,要有包容的心態,接納和研究他們的意見,正確的給予鼓勵,錯誤的要做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者對他們耿耿於懷,伺機報復。

當然,提倡教學研究以教師為本、尊重教師,也並非要求在聽課、評課時一味地“唱讚歌”,有些學校的教研活動則走向了另一極端。由於同備課組或教研組的教師朝夕相處,評課時大家礙於面子,不願意得罪人,評課活動變成集體互相恭維吹捧會,有的課程明顯問題很多,但也只說優點,迴避缺點,大家爭做“好好先生”,即使勉強談到缺點,也是隔靴搔癢、無關要旨。

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是為了能夠促進自我認識、追求卓越。因此,無原則的讚美、無尺度的批評都不利於教師改進課堂教學,只有客觀、公正、就事論事而又得體的評價才能被教師所接受,而這些批評也才能成為教師今後努力的方向和改進的目標。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