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時期,中國外交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胸襟

後新冠時期,中國外交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胸襟

原創 黃嚴忠 中國新聞週刊 2020-04-24

晨霧 / 轉帖


後新冠時期,中國外交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胸襟

弱國無外交,但強國有時往往也需要

體現長袖善舞的外交能力


中國在對抗新冠疫情中的表現展現了舉國體制下強大的動員和執行能力,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應對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典範。而隨後推行的雪中送炭式的“口罩外交”則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許。但最近一段時期,國內外輿論為一些缺乏事實依據的問題而爭論不休,口水戰頻頻發生,各種陰謀論紛紛登場。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趨勢對各國對華外交政策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


雖然現在談論疫情結束還為時過早,但人類在疫情結束後將面臨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世界,這一點沒人否認。雖然國際間權力轉移的大勢不大可能逆轉,但全球化進程脫軌、中美脫鉤、全球經濟衰退、失業人口劇增、社會動盪頻發,這些似乎都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不能在這種急劇變化中把握好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關係,任由雙方的誤解和疑懼加深,不僅會導致中國發展的外部輿論環境急速惡化,而且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得中美關係漸行漸遠以至於滑向新冷戰的泥潭。這是任何一方都不願看到的結果。


有鑑於此,在後新冠時期,中國外交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胸襟。無論在國家利益的界定或是政策目標的追求上,都要跳出傳統的主權國家的窠臼,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看待我們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各種共同挑戰,在全球健康、氣候變暖、網絡安全等全球治理問題上更加積極參與並更有建設性。在積極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的同時與所有利益攸關方通力合作並展現包容、靈活的泱泱大國的氣度和擔當。這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也意味著在外交政策的執行中需要有更加靈活柔軟的身段。


作為一門藝術的外交本身就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即使是惡意的批評和詰難,爭鋒相對、唇槍舌劍可能迎合了民間的一些激進情緒,但在國際上卻不一定能為自己加分。

在有理有據有節的基礎上四兩撥千斤、展現謙謙君子風度,比逞一時口舌之快更能贏得國際上的支持和理解,也更能在國際上團結大多數。


弱國無外交,但強國有時往往也需要體現長袖善舞的外交能力。對處在上升期的中國而言,在全球抗擊疫情的合作中與其高調宣傳自身方案的普適性,不如強調自己是疫情受害者和自己的全球命運共同體成員身份更有利於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標。


17年前,在曼谷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非典型肺炎”問題特別會議上,中國領導人本著坦誠、負責、信任、合作的精神,向東盟各國通報中國疫情和防治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那次“非典外交”不僅消除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怨氣,加強了東盟國家對中國抗擊“非典”措施的理解,而且成為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今天的情勢與那時已經大不相同,但在如何處理大流行期間和之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上,卻提供了一個值得仿效的範例。

(作者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信息來源:2020-04-24 微信公號 中國新聞週刊

ID:chinanewsweek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