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展出文物,對於現代社會有什麼樣的意義?

離意


  一些博物館學研究人員通過對博物館的性質、價值、功能、社會作用和社會貢獻進行討論,提出了以下幾種最具有代表意義的解釋。

  1.“收藏本能”,說博物館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的收藏需要,博物館是人的收藏行為發展到社會收藏階段的必然產物;認為對物的收藏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生物本能,隨著社會發展和人的智能及生活生產能力的提高,人的收藏本能和收藏行為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博物館即是收藏行為在社會進入現代科學化、工業化生產與人們的社會聯繫更為廣泛和緊密階段時的表現形態。這種解釋似乎還沒有說明博物館是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機構的特點。似乎將博物館收藏現象等同於單純滿足個人收藏愛好。

  2.“懷舊”,說博物館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懷舊”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已逝去的時光和事物,歷史是人們認識現實的可靠參照系,是人們逃避喧鬧的現實社會的避風港。人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時常會在遐想中回到過去,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了解過去,接觸過去,在歷史的氛圍中回到過去的機會。由於博物館的藏品都是人類歷史的遺留產物,博物館似乎是“懷舊”場所的最好理由。但需要明確的是,藏品只是博物館的工作資源、工作對象,藏品的特點不能決定博物館特性。

  3.“民眾需求”,說博物館的發展是為了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如觀賞藝術品、鑑賞歷史文物、學習知識等;到了18世紀後期中國新興民族資產階級將博物館視為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工具,在上世紀60年代擺脫殖民統治的亞非國家將博物館做為樹立國家形象、維護國家統一的機構。這種認識注意到博物館是一個社會文化機構的特性,強調博物館的發展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將博物館置於社會環境之中,將博物館的意義與社會民眾的聯繫表現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滿足“公眾需求”只是博物館的工作原則之一。博物館要滿足“公眾需求”,就要考慮公眾需求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以爭取更多的觀眾來博物館,並通過一定的形式與觀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觀眾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我也太穩健了吧


國際博協2007年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博物館是普及教育、啟迪民智的知識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符號。

蔡元培認為,“教育並不是專在學校”,“除了學校以外,圖書館、研究所、博物院、展覽會、音樂會、戲劇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學校嚴格一點。”很明顯,他將博物館、圖書館等視為教育機關,認識到這些機構具備了教育功能和作用,明確提出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教育場所,可以獨立承擔對國民的教育義務,而不像此前僅僅將博物館看作是學校教育的一種簡單補充,而把博物館教育納入整個教育的範疇,使其成為教育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現代社會博物館的意義: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公眾活動場所。


在人們的腦海裡 ,博物館的印象是跟“古董”打交道的地方。而正因為擁有這些喻作“古董”的藏品 ,博物館的存在才有其神聖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一、博物館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博物館最初始的社會功能以及首先從事的活動就是收藏。在古代,儘管對於珍奇物品的收藏,只表現為少數人的活動,並且只為少數人享有,但從本質上看,也仍然屬於對社會需求的一種滿足,即人類需要把那些象徵著自身發展的文化遺存保藏起來,需要把那些潛涵著自然界全部奧秘的典型物品保藏起來,以瞭解和證實迄今為止的這個世界,究竟曾發生了些什麼。然而,發展到今天,博物館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 生活息息相關了,請看以下的一份調查:

《小康》雜誌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日前發佈《2009―2010年度中國休閒小康指數》調查發現公眾最喜歡光顧的休閒場所為:

①公園 68.4%;

②旅遊景點 52.9%;

③圖書館、博物館43.5%

④商業街 38.8%;

⑤影劇院 38.7%。

調查顯示,休閒方式上,文化娛樂類休閒、休閒旅遊和怡情養性類休閒,被選為公眾最常採用的三大休閒類型。而現代博物館得以產生、長期存在和蓬勃發展,是因為有滿足社會的自我認識,保障社會文化的延續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自新博物館學興起,博物館界倡導去精英化、走進社區之後,博物館日益重視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這一現象在近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

2010年,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

2014年,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

2015年,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博物館對於促進社會變化和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又是什麼呢?

第二、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博物館要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機構存在,實現其獨特的社會功能,首先要明確博物館的價值。更進一步的,是要明確博物館不同於其他文化機構的核心價值。對於博物館核心價值的界定,目前並無統一的認識。這裡,我們瞭解一下專家們是怎麼解釋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 2010年,國際博協主席阿歷桑德拉·康明斯認為,“把博物館人的多樣性聯結在一起就是國際博協普遍奉行的‘核心價值。
  • 原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蘇東海先生認為,“博物館的核心就是博物館中的遺產,博物館的使命就是讓這些遺產的價值發揚光大。
  • 2013年,陳儒斌認為“收藏與展覽是藝術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
  • 田軍認為,“引人求真趨美成為博物館教育的目標,也是博物館永恆的價值追求。
  • 蘭維則認為,“文化認同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追求。

在“博物館核心價值”的認識方面,業界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諸如“收藏、遺產”說,“以人為本”說,“公益性”說,“收藏與展示(教育)”說,“體現文化多樣性和話語的多樣性”說,“利用藏品為社會服務”說,“促進社會變化發展”說,等等。


第三、博物館展出文物,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 寓“博”於教,教博共濟——更具社會性和群眾性的教育形式

學校教育、課堂教育是我們所熟悉並親身經歷過的,它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識到了博物館教育所具有的優越性,即教育對象的範圍更為廣闊,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他曾經指出,“教育決不是專為兒童所設,無論其從前是否進過學校,也不可不給他有一種受教育的機會”

  • 博物館文化傳播——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民族素質的好形式

博物館裡的藏品,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文化內涵,承載著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文明。這些藏品見證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輝煌與恥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因此,博物館是傳承國家歷史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理想場所,觀眾置身於博物館,必然能對其內心和情感產生極大的影響。

黨的十八提出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博物館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資源 ,大量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科學自然標本蘊藏著人類文明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正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 ,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價值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有益於國富民強、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民族的、文化的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 ,是構建和諧社會強有力的支撐。


  •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

以經濟和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 ,形勢逼人 ,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又相互交融 ,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參與和支撐。博物館文化傳播讓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讓技術的創新找到了文化原動力。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只要正確處理好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兩者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發達程度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也正是城市吸引眼球的魅力所在。很多地方 ,例如山西平遙、雲南麗江、河北承德、河南洛陽等地 ,以文物作為標誌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 ,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高城市定位和知名度,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

博物館還可以直接參與到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當中去 ,成為旅遊攻略上重要的參觀景點 ,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為經濟的騰飛添翼。


  •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文化興則國運興 ,文化強則民族強。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博物館以保護和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揚和傳播民族傳統思想價值 ,讓傳統文化得到社會各界重視和認同 ,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發展。


結論: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博物館文化發展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發展方向決定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目的是服務公眾 ,創造豐富多樣的精神食糧提供給人民群眾 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保證博物館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博物館通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充分地展示出來,凝聚了人類文明文化的遺產精華,同時這也是於人類的歷史發展的整個進程進行全面的敘述,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圖片均來自網絡)


嬋月一笑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

而瞭解祖先歷史、展現古代文明、追思愛國情操、承繼優秀傳統,最佳的選擇就是:

到博物館去,到博物館看文物去,到博物館聽講解去。

 

這種明智選擇,對現代社會有四方面意義:

 

一是傳承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在故宮博物院,你不僅可以領略到古代建築的恢弘大氣,氣勢磅礴;

你還可以看到國寶的精巧細緻,巧奪天工。

我們為司母戊鼎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而自豪;

我們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編鐘而自豪;

我們為唐三彩獨特的技術而自豪;

我們更為“四大發明”推動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而自豪。

 

“此生無悔生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這不僅僅是面對疫情,國人的心聲,更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的體現。

 

二是傳播文明理念,增強民族自信心。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歷史發展到今天,儘管他們的文明也曾盛極一時,但都斷代了,唯有中華文明,一直長盛不衰。

請看幾個有代表性的考古發現:

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陝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6700年前);

世界最早的農業--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萬年前);

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8000年前);

世界最早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2500年前);

世界最早的軍事學著作--孫武《孫子兵法》(2500年前)。

 

在陝西省博物館、在秦兵馬俑博物館、在法門寺博物館,哪一件館藏不顯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三是弘揚優秀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

 

每到一城市,我的最愛是尋訪古蹟,探尋文化,而到博物館看文物、聽講解、釋疑惑更是首選和最愛。

記得第一次到西安博物館參觀,就被那些獨具特色的文物吸引,因為對秦漢文化相當喜歡,就提別留意了秦始皇的歷史,回來後又詳細閱讀了《秦始皇傳》、《劉邦傳》,產生許多想法。

感觸最深的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獨具特色,魅力獨特的優秀文化做支撐,不管多這個國家多富裕,多強大,也不會是優秀的和可延續的,更不會是有凝聚力的。

 

所以,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做人臨事的經驗,作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

 

最好的辦法:去博物館走走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