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星、蘋果的旗艦機“三大杯”策略,有啥不一樣?

[釘科技說產品] 經常喝咖啡、奶茶的小夥伴對店家的“中杯、大杯、超大杯”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三種容量,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避免浪費,又或者不夠。一些手機廠商出新機時,同系列產品其實也分“中杯、大杯、超大杯”,這樣做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了賣出更多的產品。

目前,作為全球手機頭部品牌的三星、華為、蘋果在高端機型上都採用了這一策略。三星S20系列,包括S20、S20+、S20 Ultra,華為P40系列包括P40、P40 Pro、P40 Pro+,蘋果iPhone 11系列包括iPhone 11、iPhone 11 Pro、iPhone 11 Pro Max。

那麼,釘科技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三星、華為、蘋果的旗艦機“中杯、大杯、超大杯”策略有啥不一樣。

華為、三星、蘋果的旗艦機“三大杯”策略,有啥不一樣?

三星:“三大杯”的“份量”逐級遞增

在釘科技看來,三星的S20系列,是較為標準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在屏幕尺寸和機身體積來看,三款產品是逐級“加量”的情況。S20,6.2英寸屏幕;S20+,6.7英寸屏幕;S20 Ultra,6.9英寸屏幕。

當然,S20定價6999元,S20+定價7999元,S20 Ultra定價9999元,在差價上是有一些變化的。

S20與S20+的區別主要在S20+屏幕更大、多一個景深鏡頭、電池容量更大,機身重量也更重。

S20 Ultra相比S20+屏幕更大、鏡頭配置更好、電池容量更大、快充更好,重量也更重。

三星的“三大杯”策略比較容易理解,更貴就“更大”。

華為、三星、蘋果的旗艦機“三大杯”策略,有啥不一樣?

華為:“超大杯”帶動“大杯”飛起來?

華為P40系列,“三大杯”策略與三星有所不同。

P40 Pro與P40 Pro+在屏幕大小和電池容量方面是一致的。所以在屏幕大小和電池容量方面,僅P40相對更小。

P40系列三款產品在售價方面差距較為平均,P40起售價4188元,P40 Pro起售價5988,P40 Pro+起售價7988元。儘管P40 Pro與P40 Pro+在屏幕尺寸與電池容量上保持一致,但起售價相差高達2000元。

這就可能導致一個情況,用戶在接觸P40系列的產品信息時,瞭解到P40 Pro+較強的各個參數,會將產品參數作為一個購買標準,但由於P40 Pro+較高的售價,以及上市時間較晚,用戶可能對產品的售價觀望或不想等待,就會看向屏幕尺寸、電池容量一致的P40 Pro,而P40在屏幕尺寸、電池容量、攝像頭規格、充電等方面據另兩款差距都比較大,消費者在心理上可能會整體更加青睞P40 Pro。

當然,在釘科技看來,華為在P40上也花了一番功夫,其在SoC未改變的情況下,更加輕薄,對重量、握持感比較敏感的用戶選擇P40,也是有針對性的。

華為P40系列的“三大杯”策略,“大杯、超大杯”差距不算太大,讓“大杯”顯得很實惠,而“中杯”也有目標群體,至於“超大杯”,則留給了對產品整體表現“更口渴”的用戶。

華為、三星、蘋果的旗艦機“三大杯”策略,有啥不一樣?

蘋果:“大杯”突出的不是“容量”是“口感”?

蘋果iPhone 11系列,三款產品的屏幕大小並非按價格依次更高,而是iPhone 11,6.1英寸;iPhone 11 Pro,5.8英寸;iPhone 11 Pro Max,6.5英寸。在重量方面類似,iPhone 11重量為194g,iPhone 11 Pro為188g,iPhone 11 Pro Max為226g。

售價方面,iPhone 11起售價5499元、iPhone 11 Pro起售價8699元、iPhone 11 Pro Max起售價9599元。

在配置上,iPhone 11和iPhone 11 Pro差距較大,iPhone 11 Pro有不鏽鋼中框、OLED屏幕,多一個長焦鏡頭和防水效果。iPhone 11 Pro與iPhone 11 Pro Max差距僅在屏幕大小和電池容量上。

對於消費者來說,想要使用小屏高性能產品則需要購買較貴的iPhone 11 Pro,而差距並不大的iPhone 11 Pro Max則有著更大的電池容量,但iPhone 11顯得“性價比”蠻高,較大的屏幕與低起售價。

這種奇特的“三大杯”策略或許也是iPhone 11熱銷的原因。

綜上,一些手機品牌已經在產品中採用“三大杯”策略進行更好的銷售,各家的打法並不相同,對於“三大杯”的理解可能也有著各自的獨到之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品牌加入,而怎樣利用自身特點吸引用戶,是品牌需要考慮的。(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註明“來源:釘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