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來打工了、兩歲的女兒晚上總在哭喊著叫我我該視頻安慰她還是直接不理讓她習慣了?

誰用流年亂了浮生147250125


兩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逐漸萌芽、完善的時期。孩子可能剛剛習慣媽媽每天都陪伴的時光。突然要和媽媽分別,產生了分離焦慮恐懼症。白天有其他親人的陪伴還好,一到夜晚就思索起媽媽,會不停地啼哭。

其實,這是孩子在釋放情緒。在孩子的心理正在逐步接受母親離開自己的這種現實。在異地打工的父母能做的也許就是給孩子發一個視頻,讓孩子隔著屏幕看看爸爸媽媽。

可是,有時候媽媽會發現,孩子不看到自己卻還好,一看見了情緒更激動,哭鬧不止。這樣還不如不要和孩子發視頻打電話,讓孩子慢慢習慣就好了。家裡帶孩子的老人也會認為,孩子的父母在異地孩子哭鬧,遠水救不了近火,還不如不讓他們知道。讓他們安心工作,孩子習慣了就好了。

再次遇到這個問題,說明很多父母明明知道處理孩子分離恐懼的問題不能不了了之或者冷處理。但是,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左右為難。

難道就沒有解決留守兒童分離焦慮的方法嗎?

  1. 給孩子安排一個伴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毛絨玩具,讓孩子把對父母的思念寄託在玩具身上。彌補孩子在安全感上的缺失。

  2. 每天固定的時候陪伴孩子,例如在清晨或者夜晚,爸爸或者媽媽通過視頻、電話和孩子取得聯繫給孩子講故事、聊天。讓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記憶能保持美好和幸福感。

  3. 儘量多回家陪伴孩子,不要因為剛開始分別孩子的哭鬧就拒絕和孩子見面。要知道在孩子心理對分離的恐懼不會消失,只會轉移或者變成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還是要給孩子滿足的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不是任何玩具或者一個視頻一通電話就能解決的。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

最後說一個事例,說的是一個女孩到山區支教。那裡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和自己的父母見面。女孩熱心把自己的手機給孩子,讓他們打電話或者發視頻給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拒絕了。

“我不能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因為,那樣會讓爸爸媽媽擔心,但是,即使他們擔心也不能回來。這樣爸爸媽媽就更難過了”

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都需要父母用愛、用呵護來解決,而不是拒絕和孩子見面,讓孩子孤獨地長大。


桃心柚子媽媽


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多安慰,孩子習慣了跟在你身邊,突然的離開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失去了安全感才會哭鬧,一定要多安慰和溝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67a9a80be1e457896fba1fd0437ea8c

義烏花爺


先了解一則新聞

4月1日,重慶渝北,支援武漢護士高熙回家見到2歲兒子時淚崩。高熙出征武漢時剪去長髮,時隔40余天,兒子再次見到未認出短髮的媽媽。

首先我們要向支援武漢的偉大母親致敬,同時這個新聞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兩歲的孩子記憶是短暫的,即使是最親近的、血脈相連的母親,離開時間久了,也會產生陌生感,這是每個母親都不希望出現的事情。


兩歲孩子的生長髮育特點

  • 父母給予小孩子安全感和自信

我是二寶媽媽,從我看來,視頻安慰和直接不理她都是不好的,這是因為兩歲孩子的生長髮育特點決定的。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對父母非常依賴的年齡段,很需要和父母之間的交流,而交流的方式不僅僅是聲音,更加重要的是撫摸、懷抱、遊戲等等,讓父母在孩子的世界中存在,給予她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在小孩子的0至3歲尤其重要。父母在裡面的作用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

專注於親子關係的林文采博士曾經指出,寶寶4個月-3歲是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能充分和父母相處,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顧,那麼在孩子的心理就能形成足夠的安全感。相反,孩子就可能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 父母和陪伴孩子長大,孩子人格才完善

孩子1歲之前由於不會走路,時常都會在媽媽懷抱中,缺乏安全感情況是很少存在的。當小孩子會走後,她認識的新事物多了,對孩子來說,經常會有陌生的事物刺激她的感官。

小孩子對這些新事物總是有一種緊張感甚至恐懼感的,每當這個時候,孩子總是需要有她最熟悉、血脈相連的父母及時出現安撫。父母的安撫就如同孩子心裡的小太陽,時刻溫暖著他。

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有些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或者其他原因,不夠3歲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這類孩子往往比其他一些在父母身邊帶夠三年的孩子更加容易暴躁、發脾氣。


視頻替代不了母親的安撫,直接不理更糟糕

因此,如果你直接不理會他,可能表面看來經過一段時間他不會哭鬧了,但是實際上沒有形成符合小孩子生長需要形成的安全感,因為他的求助一次次沒有得到大人的回應,對孩子的傷害已經存在了。

至於視頻安慰孩子,那也是一種理想化的想法。兩歲的孩子更多是需要父母體溫的擁抱、面對面的聲音和動作的交流,對圖像還談不上理解。

萬一在孩子的認識裡,認為媽媽在手機裡面,形成對手機的依賴,那也是一件壞事。因為兩歲小孩子過多看手機對眼睛的傷害也很大,很容易導致散光。


農村也可以找工作生存,可以兩全其美

我本人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雖然現在比較少回去農村,但是我也知道,農村現在也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例如我們鄉下茂名就很多婦女在家縫製手套,綜合算下來,收入並不比城市少,還能照顧家庭,乾乾農活。可以說是賺錢和帶小孩兩不誤。

你何不考慮一下在家附近工作呢?就算家裡的工資很低,那起碼也要等孩子三歲後,心理發育相對獨立後,正常讀幼兒園,你再出來打工也可以,時間也只不過相差一年而已。

再說,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城市裡面的風險還存在,不如在農村鄉下安全。


我的綜述

綜上所述,對於兩歲小孩子對母親的哭求,母親無論是視頻安慰還是直接不理都是不妥當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回到孩子身邊,陪伴孩子、照顧孩子形成3歲之前的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

生活很無奈,生存很困難,但是孩子健康成長也很重要,我認為寧願生活窮困一些,也要給孩子一個有母愛的心靈空間,你說對嗎?

謝謝,歡迎轉發和關注寶媽哦,聊聊家常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