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喵对曹操“代汉自立”问题的观点?

龚钰璟


为什么曹操这个人是忠是奸还有争议?这么说吧,认为曹操是忠臣的人应该脑子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的,曹操是否抱着为汉室臣的意图,其根本不在于是否称帝,而是在于是否立国,都建立魏国宗庙社稷了,你忠个卵子呢?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所谓的五人历史科班专业团队的人是不是都是非进行性脑损伤?

我一直认为吃什么饭就应该担什么风险,做历史科普动画的风险就是容易被各方粉丝骂,而科普做的菜=原罪,有专业历史课班出身的文案组还菜=罪无可赦。

曹操是绝对谈不上忠的,遑论大忠,曹操是否忠臣已经不是对历史感性认知,即“感受”的问题了,而是对历史的态度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问题。

你也不用诉诸权威,扯那么多历史学家,《三国志》扔在那,有眼睛就能看,他们如果认为曹操“大忠”的话,那同样是脑子有问题。

《后汉书·伏后纪》:自帝都许,守位而已。 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 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 后不敢复朝请。

刚移许就“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了,还大忠呢?

有野心就是有野心,很正常的事情,本来没什么好说的,也不需要批判。天下必须是你姓刘的?没这个道理。曹操的天下也是费神费力,九死一生,用性命拼出来的,光被刺杀的次数可能都够凑一部电视剧了,曹操数十年的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礼乐重建、恢复教育、内兴文学、六礼俱至、提倡节俭、唯才是举、屯田、霸府、九品法、都督制……就想当皇帝那又怎么了?我一百个赞成,甚至很佩服曹操。但是这个赞成和佩服不代表你就可以恶心事儿做了还要立牌坊。古人禅代需要考虑王朝的合道性、合德性、继承稳定性,需要驱除道德污点,尽量的洗一些,这是出于现实考虑,无可厚非。今人什么情况,帮人舔腚?精神魏国人也不至于这样吧?怎么这么搞笑的?

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

什么叫“舜、禹之轨”?

退一万步,如范文澜所说曹操不想称帝,只想做周文王是暗示儿子曹丕称帝,这也谈不上忠啊?自己手不脏=忠?我让我儿子揍你十顿再捅你一刀,睡了你媳妇,宰了你儿子,是不是代表我和你关系很好?革命友谊异常稳固?

再说了,周文王压根儿也不是忠臣啊?

曹操要是算大忠,那董卓、司马昭也是大忠,董卓、司马昭把皇帝干掉了都没称帝,李傕、郭汜也是大忠,即使一个劫持皇帝,一个劫持公卿,但是人家压根儿一点想要立国称帝的意思都没有,至少是没有记载。那孙权就更是无解的大汉忠臣了,汉献帝都禅位了,孙权还用大汉天子的建安年号呢,不比你曹操忠100倍?

只有史盲、睿智和心里极度阴暗的人才会认为曹操大忠吧?想不出第四种情况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给我点鼓励,关注下本人的公众号,蜗牛看三国,真心感谢大家


蜗牛看三国


曹操是怎样被抹成大白脸的——曹操是戏剧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但不幸的是,他的戏越多,他的脸也就被涂抹得越白,越遭到人们的唾骂。舞台上的曹操,论人品,其奸无比,一肚子阴谋权术;论才力,到处吃败仗,连部下都跟着倒霉;论事业,从未干过任何好事,只有杀人破坏。他成了地主阶级罪恶的化身。可这并不是历史上的曹操。鲁迅先先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155——21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父亲曹嵩是东汉未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他被士大夫看做是“阉臣遗丑”,不入士流,这使他比较接近中下层豪强。他靠着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初平三年(192年),他占据兖州,利用镇压、诱骗等手段,瓦解了数达百万的青徐黄巾,选其中精壮者编为“青州兵”,这以后成了他的精锐基干武装。他参与了当时的军阀混战,在徐州一带也曾纵兵屠杀,杀死的人把睢水都堵塞了,甚至造成“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可是,曹操与当时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是他较早的吸取教训而改变作风,接受部下建议,开始注意恢复他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建安元年(196年)许下屯田,是他政策转变的标志。他针对东汉政治腐败、官吏贪残造成民不聊生的情况,以“理乱”为指导思想,特别注意地方官的选择,经过一大批比较有才能的地方官的治理,很快在北方改变了军阀混战造成的大破坏。比如他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自已单人独马到合肥去上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人口逃光、田园荒芜的空城。刘馥在那里招集并安抚流民,实行屯田,兴复水利,奖励农耕,恢复学校,结果情况很快改观,不但公家仓库丰盈,农民生活也有改善,连从前逃往很远地方的人,也从江南返回来了。这个刘馥是当时一个最好的刺史,后来病死任上。他沒有参加过赤壁之战,戏剧和小说中,记他在曹操横槊赋诗时,因为指出曹操诗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调子低伤,触怒了曹操,被曹操一戳入长江身死,完全是艺术虚构。

曹操善于用兵,他熟读古代兵书,亲自替《孙子》作过注释。因此“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武)吴(起)之法”。但他又主张“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作战不守成规,灵活运用。“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言,诸将征伐,皆从新书从事。……故每战必克”。曹操先后打败过许多大军阀,其中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是其善于用兵的典型战例。当时袁绍兵多而他兵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曹操先佯攻延津方向,引诱袁军向延津移动,然后以奇兵袭白马袁军,斩袁大将颜良,随之迅速南撒,避免与袁军主力作战。之后,又从侧翼出兵烧掉袁绍乌巢军粮,使袁军发生恐慌,士气骤降,官渡之战一攻即溃,大败袁军,不久,袁绍死掉。这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曹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很快地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击败袁绍,是曹操战略的成功,可是戏剧中的《白马坡》,《战延津》,却把功劳都记在了关羽名下,硬是不承认曹操有军事才能。相反,对于曹操的败仗,戏剧中却大为渲染,描写赤壁之战的一系列剧目就是这样。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确实是曹操打的一个大败仗,可是开始时曹操曾经相当神气过,他的一封劝降书,吓得孙权集团惊恐万状;刘备在他的追击下,简直成了丧家之大。本来是曹操打得刘备无招架之工的当阳长坡战役,在戏剧中曹操倒变成了战败者,“八十三万大军”敌不过一个赵子龙,宁非怪事。就是后来的火烧战船,也不完全是周瑜军烧的,有部分是曹操怕军资落入敌手,自己放火烧的。曹操也并没有狼狈到《华容道》形容的那样,只剩下“一十八只残骑败将”,曹仁的后备兵并沒受什么损失,善于用兵的曹操不会愚蠢到不留后备兵的地步。赤壁之战双方胜负因素很多,不仅仅是曹操战略战术错误问题,所以不能以这次战争的失败而否认曹操是个大军事家。

曹操的知人善任在三国诸君王中是突出的。他一反东汉豪强专政讲求“门第世资”的用人传统,主张任人唯贤,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选人材,以至求贤“选将于亡虏之内”。郭嘉、满庞出身低微,因为富于谋略而被擢拔;于禁、乐进以勇敢善战,被选拔于小吏之中;有才干的许攸在袁绍那里受排挤,投曹后受到殊礼接待;曹操俘虏关羽后,明知留不住他也仍待为上宾;陈琳替袁绍写檄文骂了他三代祖宗,他也因爱才而加重用。张辽也是他从俘虏中选出来而成名将并立过大功的人。有一次张辽与乐进、李典率七千兵守合肥,受到孙权十万大军包围,城中军民极为恐慌。张辽选慕敢死壮士八百人,誓师出击,他身披铠甲,手持长戟,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亲手斩孙权军两个将领,一直冲到孙权帐下,孙权差点被捉住,吳军望风披靡,无人敢应战。张辽从清晨战到中午,大大杀了孙军的锐气,终于隐定了自己军心,守住合肥。后来曹丕当皇帝后,还下诏赞扬张辽以八百败十万,是“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也是曹操任人唯贤的结果。《战合肥》就取材于这段历史事实,不过,由于戏剧不愿表现曹军的胜利,戏本身远沒有历史事实生动感人。

曹操不愧是古代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他在统一北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革除东汉以来弊政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还是一个大诗人。但他也有历史罪过与缺点,他镇压过黄巾起义,参与了军阀混战,杀戮过一些无辜的士大夫,他为人也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这些比之前者并不占主要地位。为什么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曹操变成了艺术形象中的大白脸呢?说来话长。曹操死后一个很长时期,骂他的尽管有,但还是赞扬的多,《三国志》中就给他以很高评价。直到唐朝,唐初大臣们赞扬唐太宗李世民,还把他的英明比之魏武帝(曹操);李世民自己亲自写过《承魏太武文》;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也取为“阿瞒”;大诗人杜甫赠曹豹诗,还以“将军魏武之子孙”当作光荣来颂扬。大约到了南宋,由于提倡理学,强调忠君守节,因此非常注意历史上王朝的正统地位,以前对三国的历史,多以魏为正统,可是朱熹忽然给来了个“帝蜀寇魏”,视刘备为正统,曹魏为僭篡,从此曹操便被当作奸侫,由此又影响到文艺领域,曹操终于被愈描愈奸。

为了塑造曹操这一奸雄艺木形象,古典艺术家们充分利用了有关历史记载,进行了加工。艺术形象曹操干坏事,并非全是虚构,比如历史就记他“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人士涕嗟痛之,终无所活”。曹操正是这样妄杀了不少人,包括古代杰出医学家华陀在内。他曾命令主管粮食的人小斛给士兵分粮,士兵发生骚动时,他却借管粮小吏的人头去平众怒。文艺作品中如实利用了不少类似这样的记载。但也确有一部分历史记载被歪曲或夸大了,《捉放曹》就是一例。原来的记载是曹操因为不愿与董卓共事,遂变更姓名东逃,在路经成臬时投故人吕伯奢家,赶上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去抢劫曹操财物,被曹操杀了几个人,看来曹操是为了自卫才杀人(《魏书》)。可是另一记载则说曹操怀疑吕家人要加害自己,先下手为强,杀了八人而去(《世语》),这就有点妄杀人了。等到第三则记载就更加与前记不同了,曹操不但因疑心随意杀人,而且杀了人后还讲出了“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孙盛《杂记入)。杀了人还要讲杀人有理,实在是不讲理。第一则出自《魏书》,是西晋王沉所著,成书在前;第二则出自东晋孙盛所著《杂记》,成书在后,前者应更可信,可是戏剧和小说却偏取了后者。戏剧《捉放曹》说的是陈宫释放曹操,也与历史不符。实际是曹操在中牟县被捉住后,中牟县功曹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隽”,于是劝县令将曹操释放,陈宫沒有当过中牟县令。戏剧中曹操故事纯属虚构的也不少,《徐母骂曹》便是一例。

虽然在历史上应该恢复曹操的原貌,但是作为奸雄的曹操的戏还是可以演,只是不把它当历史就可以了。不过传统戏剧中曹操戏有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如赤壁之战,为了在艺术欣赏的同时,也给人们以正确的历史知识,进行推陈出新的修改还是必要的。但是要改就应该彻底一点,不要戏剧内容恢复了正面人物,而舞台造型还是奸雄或半奸雄。这一点古人和地方剧就有处理得比较好的,据焦循《剧说》记,明代陈与郊《文姬入塞》中的曹操就不用净扮,而是用外(生)来扮,“取其片善之意”。据传晋南锣鼓杂戏《献刀刺卓》中的曹操也不勾白脸而勾黑脸。至于新编有关曹操的历史剧,就不要再把他当奸雄,应该恢复他的本来历史面目,郭沫若的《蔡文姬》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文藻巧翁


任何名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曹操未出道时,一个名人就评价过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机智,放荡不羁。中"孝廉“后做一县令也尽心尽责,敢设"五色捧"专治天下不服之人,第一个打了四代三公的袁家人。后来虽被董卓器重,但仍有为国除凶之念。谋刺董卓未成,解甲而去。

曹操组建了曹家军,投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同盟军,独有曹操一人敢挑战,众人皆龟缩。曹操进攻惨败后,思想开始了转变,朝纲坠入,诸侯勾心斗角,袁绍袁术各怀鬼胎,孙氏雄居江东。曹操开始了谋取天下之野心。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代汉自立昭然如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