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覺得自己駕馭不了成熟女性——“叫爸爸”;

覺得自己駕馭不了有自我意識的人——戀童癖;

覺得自己駕馭不了活人——戀屍癖。


——來自朋友圈

我的態度先聲明,不管14歲的女孩是否願意,鮑某明都是強姦,只不過像鮑某明這樣有錢有勢的人居然沒有找成年的女性作為伴侶,而要找一個14歲的少女作為伴侶,本身是一種“戀童癖”的表現,戀童癖是性倒錯的一種,如果沒有見諸行動,只不過是一個心理問題,但是如果有行為發生,那就是犯罪了。


也就是說他鮑某明有心理原因,沒有辦法去駕馭一個成熟的女性,轉而投向一個未成年的女性,這種性倒錯本身是一種心理疾病。


同時他作為一名職業律師,掐準女孩過了14週歲的時候進行性侵行為,也就是說他準確的知道自己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不小心就會掉入犯罪的深淵。


所以,性侵未成年養女,對於一個專業的法律高管來說,其實是一直遊走在病與罪的邊緣。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在心理學中,昇華(sublimation)是一個由弗洛伊德發明的術語,最終用來描述作為力比多反射的精神。它起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有時也被稱為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種類型。

昇華(sublimation)指一個人將受挫後的心理壓抑向符合社會規範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方向抒發的心理反應。比如因為內心苦悶而拼命工作,結果取得成就。

昇華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小孩子玩橡皮泥是因為被禁止玩大便之後的昇華,畫畫是被禁止用泥巴塗抹亂畫的昇華。通過昇華就把原來被禁止的行為變為可以同樣滿足慾望,並且是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

職業昇華在生活中也很常見,網絡上有個故事:

有個男孩,天生很喜歡看到火在燃燒,喜歡玩火。於是從小到大,他常常縱火,在自己家,在領居家,在學校。但這嚴重違反了社會期待啊,會損害他人利益。於是長大後,他去當了消防員。既滿足了本我的需求,喜歡玩火。又滿足了超我的需求,符合社會期待。於是,自我,可以怡然自得。這就是昇華。面對困境時,最高級的處理方法,真是超級超級厲害的!!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同樣縱火犯不能完全昇華到符合社會規範的也有:

在1991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一系列的連環縱火案,在經過艱苦卓絕的調查後,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縱火者竟然是著名的縱火案調查專家!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看完這兩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個人同時是縱火犯和消防員(文中是縱火案調查專家)的時候會不會感覺到人格分裂。


回到這個性侵事件裡面,法律高管鮑某明作為一個法律專家,而且還專門寫了關於幼女性侵法律文章,說明他一直有這個戀童癖的部分,本來通過律師這樣的職業已經把戀童癖這部分得以昇華。


但是實際上還是沒有,或者甚至可能因為律師這個工作,引發了他本來被壓抑的性侵少女的部分。


或者是反而用律師這樣一個光鮮的職業,把戀童癖這部分掩蓋了,把身邊人都欺騙了。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那麼昇華不成的就是反向形成,也就是壓抑自己的慾望。鮑某明在自己職業的地方,壓抑自己的慾望,而回到不為人知的地方,馬上把壓抑的部分釋放,用性侵未成年人的方式來進行犯罪。

昇華與反向形成的不同


昇華:我想做愛,於是我成為藝術家,可以畫裸女,同時得到尊重。

反向形成:我想做愛,於是我成為道德衛道士,把一切做愛當成墮落。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鮑某明的職業把自己分成了兩部分,這兩部分是割裂的,分別在暴露在陽光下,還有掩藏在陰影下。當他在陽光下的越光鮮明亮的時候,被掩藏的部分也同樣會愈加的變態,這樣才能達到他內心的平衡。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面對這樣的人格分裂怎麼辦?


首先是需要有覺知,當知道自己的行為之間有嚴重衝突的時候,就像同時是縱火犯和消防員,同時是律師和性侵犯罪者的時候,這部分作為當事人,這個衝突要先被覺察到,自己想要犯罪的那部分需要被看到。


一旦進入到見諸行動,比如去縱火,或者性侵少女,只會越走越遠。


就像鮑某明,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心理 疾病的這部分,那麼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人員,把自己戀童癖昇華到符合社會規則行為規範。

性侵“養女”----職業律師“專業”犯罪


一些感想:


如果你有正在從業的工作,這份工作在社會中是處於一個很有道德(在社會規範中處於優勢)的位置的,那麼請注意,如果自己有相反的一面。


比如如果醫生有時候會恨病人,

比如老師偶爾會毆打學生的慾望,

……


首先要認識到偶爾有這樣的慾望和想法是正常的,然後如果經常出現的話,這部分可以找到諮詢室或者心理專業人士。


把這部分的慾望在安全的地方釋放,而不是一直壓抑,最後壓抑不住,用醜陋的方式(極其有破壞力的方式)呈現出來。


當然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人,首先我們要相信鮑某明這樣的人是非常的少,絕大部分的法律專業人士都是有非常好的職業素養。包括各種醫生和老師等等職業。


如果偶爾有遇到,如果可以,我們就敬而遠之。

如果經常遇到,需要考慮的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對這些專業人士的看法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這個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作者,李倩cheer,心理諮詢師,擅長婚姻,親子,和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