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西北丹霞

西北地區氣候乾旱

區域內的紅層

缺乏大量降水直接侵蝕

在形成丹霞地貌過程中

不得不獨闢蹊徑

其中

位置偏東南的隴東、隴南山地

尚可截留東亞季風帶來的水汽

提高降水量

丹霞峰叢、孤峰、洞穴

典型丹霞地貌佔得席位

(麥積山;攝影師@王警)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相對豐富的降水

也增加了植被覆蓋度

綠樹、丹山相映

風光奇秀不輸南國

(崆峒山;圖片源自@VCG)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向西

降水越發稀少

幸有一條大河

給等候發育的丹霞地貌

提供了開山劈石的力量

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高原西部

眾多紅層盆地都被黃河一一貫穿

形成曲折深切的峽谷

峽谷兩側巖體持續崩塌風化

龍羊峽丹霞、阿什貢丹霞

坎布拉丹霞、謝家灘丹霞

(坎布拉丹霞;攝影師@李春)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積石峽丹霞、劉家峽丹霞

老龍灣丹霞、紅山峽丹霞

一系列臨河丹霞

次第生成

(請橫屏觀看,老龍灣夕照;攝影師@王生暉)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一個由黃河串起的丹霞景觀廊道

就此誕生

(黃河上游主要丹霞分佈示意;製圖@陳景逸&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較之南方

這一區域的丹霞

少了些丹山披翠、碧水柔情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

缺乏植被覆蓋的赤壁丹山粗獷裸露

格外豪邁雄渾

(請橫屏觀看,龍羊峽;攝影師@孫建鑫)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此外

西北地區的紅層時常上覆黃土

往往形成頂圓、(簷突)、身陡、麓緩狀的

宮殿式丹霞

(蘭州天斧沙宮丹霞;攝影師@李志強)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河西走廊

氣候愈發乾旱

年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同樣被黃土覆蓋的紅層

在祁連山冰雪融水的助力下

經過強度勝於東南地區崩塌、風化後

也開啟了丹霞地貌從青年到老年

不斷演化的一生


其形態變化萬千

或如雪域城堡

(冰溝丹霞;攝影師@曾建軍)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或群峰擁簇

(冰溝丹霞;攝影師@陸雨春)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或如火炬擎天

(冰溝火炬;攝影師@李春)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至此

以蘭州為中心

包括隴南山地、青藏高原東北部

黃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其周邊的

西北地區

成為了中國丹霞地貌第三大聚集區

數量佔比約為18%

(中國丹霞西北集中分佈區示意;製圖@陳景逸&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西北地區還廣佈著另外一種紅層地貌

紅層丘陵

其地勢起伏和緩,無陡崖絕壁

色澤明豔,較之丹霞更為多彩

亦稱為“彩色丘陵”

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內的“七彩丹霞”

就是典型案例


遺憾的是

它常常被誤認為丹霞

但其外形、巖性組成、形成原因

皆區別于丹霞地貌

不可混為一談

(紅層丘陵一般由巖性軟弱的泥岩、粉砂岩組成的岩層,經坡面流水侵蝕而成,少有崩塌產生的丹崖赤壁,如果岩層夾雜低價鐵離子及其他雜質,則發育為彩色丘陵;圖為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攝影師@歪傑)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另一方面

本區亦為北傳佛教東傳途徑地

這些奇險深邃、高聳難攀

色澤莊重又適宜雕刻的丹霞

甫一開始便與佛教全面結合


大量佛教石窟

在絲綢之路沿線廣泛開鑿

甘肅首屈一指

且其中大部分都分佈在丹霞地貌區

(甘肅主要石窟分佈示意,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甘肅境內共有石窟寺154處,其中有較高價值的近50處;製圖@陳景逸&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它們是河西走廊的

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天梯山石窟

(馬蹄寺石窟;攝影師@石耀臣)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是黃土高原區的

炳靈寺石窟、寺兒灣石窟、接引寺石窟

保金寺石窟、蓮花寺石窟、張家溝門窟

萬山寺石窟、石拱寺石窟、陳家洞石窟

葛家洞石窟、紅崖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

(炳靈寺石窟;攝影師@李文博)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是隴南山地的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

禪殿寺石窟、大像山石窟、法鏡寺石窟

華蓋寺石窟、近金蓮洞、八風崖石窟

(麥積山石窟;攝影師@胡澍)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西北丹霞石窟走廊

“丹霞造佛、佛助丹霞”

一條由丹霞塑造的石窟走廊

便在西北大地上

熠熠生輝


©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星球研究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