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Day4:參觀張掖溼地公園與地質公園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這還是想象中的大西北嗎?

印象中的西北地區都是比較乾旱並且荒涼的,直到今天去了張掖國家溼地公園之後,我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7月12號8點30分,我們來到了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才發現原來張掖竟然有一塊這麼美的地方,這塊溼地公園絲毫不輸給南國的景色吧。張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城區北郊,現有溼地面積3萬多畝,溼地類型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景觀秀美獨特。2011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2016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正式通過驗收,是甘肅省首家國家級溼地公園。遊覽完溼地公園與溼地博物館之後,對溼地的印象和理解更加深刻了。緊接著,我們又要奔赴下一個“景點”了——張掖地質公園。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不到2小時的車程,我們從溼地走向了“乾地”。因為這裡的景觀與溼地公園的完全不同,這裡給人一種很乾燥的感覺。張掖地質公園地處青藏高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的第一級階梯分界處、祁連山的北坡,處於祁連山向河西走廊的過渡帶。記得上自然地理課上老師說過,張掖的丹霞不是真正的丹霞。丹霞的性質是紅色砂岩,構造方式是水平構造,形態有平頂、陡壁和緩坡。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蝕而成。而張掖的“丹霞地貌”只能算做“彩色丘陵”。如果是為了旅遊,那麼不管是不是真的丹霞,只要背景好看,發個朋友圈還是可以的。但是,我們這次是來學習的,因此,對於一些有爭議的專業名詞,我們回來之後還是要多多學習,查閱資料,說不定會有什麼新發現呢。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看丹霞,選對時機很重要

Day5:青土湖實地考察、進軍沙漠

轉眼間,4天時間過去了。7月13號9點30分,我們走上了仙北高速。當我打開奧維地圖查看附近景觀時突然發現周圍有好多螞蟻森林種的梭梭樹。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我的螞蟻森林,發現我有一棵樹就種在武威,屬於241號林。不看不知道,一看有驚喜。241號森林就在不遠20公里處!平時的一個小舉動載了一顆梭梭樹在武威,沒想到有一天能路過這棵樹。看來真是有緣分啊。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民勤人民種植的梭梭樹

言歸正傳,在快到中午12點時,我們踏進了沙漠。老師說的沒錯,沙漠裡的沙子真的很燙。穿一雙鞋底厚的鞋還是有道理的。第一次進入沙漠,有一種想穿越這片沙漠感覺,就是身邊沒有駱駝陪我。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帶足乾糧,向沙漠更深處前進

當地人們和沙漠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民勤沙退,民懶沙進”。我們走出沙漠之後,老師講這裡曾經是青土湖。位於石羊河下游,1959年完全乾涸,曾是民勤境內最大的湖泊,後因綠洲內地表水急劇減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在此“握手”。該區沙層厚3—6米,風沙線長達13公里,流沙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綠洲逼進,嚴重威脅了鄰近鄉鎮的人居環境和工農業生產及民左公路的暢通運行,給當地群眾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在沙漠中行走了大概2小時,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這片荒漠。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堅持住,別失守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梭梭樹“枯”了

Day6:參觀紅崖山水庫與烏鞘嶺氣象站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烏鞘嶺的大石頭


7月14號,野外實習的最後一天了。8點30分,我們乘車來到了民勤防沙治沙館實習。剛進大門,一行鮮豔的標語浮現在我們眼前,“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溫家寶”。體現了我們國家領導人對治沙防沙的決心和對民勤人民的關懷。進入館內後,有相關負責人為我們放映了歷史上2次比較嚴重的沙塵暴災害。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扣人心絃。原來,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有時候竟是如此弱小。感慨歸感慨,我們的行程正有條不紊的運轉著。9點30分,大家來到了紅崖山水庫,紅崖山水庫位於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也是民勤縣唯一的水利調蓄工程,澆灌著全縣六十多萬畝耕地,支撐著民勤綠洲的生存與發展,水庫設計壩高15.1米,壩長8060米,總庫容量1.27億m3,庫水面積2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90萬畝。水庫建築有輸水洞、洩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養漁、旅遊等綜合利用效能。是沙鄉人民的命脈。我想,紅崖山水庫肩負著以前青土湖的責任吧。


在大西北實習的那幾天(下)

氣象站的儀器

終究是一場夢,醒來還是很感動

這幾天被“淡黃的長裙”洗腦,最後大概總結一下。這次實習可以說是大學生活中最珍貴的記憶了吧,說是去實習,但途中老師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講解,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還有一些娛樂活動,都是抹去去的小美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