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Day4:参观张掖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这还是想象中的大西北吗?

印象中的西北地区都是比较干旱并且荒凉的,直到今天去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7月12号8点30分,我们来到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才发现原来张掖竟然有一块这么美的地方,这块湿地公园丝毫不输给南国的景色吧。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区北郊,现有湿地面积3万多亩,湿地类型多样,生态资源丰富,景观秀美独特。2011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通过验收,是甘肃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游览完湿地公园与湿地博物馆之后,对湿地的印象和理解更加深刻了。紧接着,我们又要奔赴下一个“景点”了——张掖地质公园。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到2小时的车程,我们从湿地走向了“干地”。因为这里的景观与湿地公园的完全不同,这里给人一种很干燥的感觉。张掖地质公园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第一级阶梯分界处、祁连山的北坡,处于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的过渡带。记得上自然地理课上老师说过,张掖的丹霞不是真正的丹霞。丹霞的性质是红色砂岩,构造方式是水平构造,形态有平顶、陡壁和缓坡。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而成。而张掖的“丹霞地貌”只能算做“彩色丘陵”。如果是为了旅游,那么不管是不是真的丹霞,只要背景好看,发个朋友圈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这次是来学习的,因此,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专业名词,我们回来之后还是要多多学习,查阅资料,说不定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看丹霞,选对时机很重要

Day5:青土湖实地考察、进军沙漠

转眼间,4天时间过去了。7月13号9点30分,我们走上了仙北高速。当我打开奥维地图查看附近景观时突然发现周围有好多蚂蚁森林种的梭梭树。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我的蚂蚁森林,发现我有一棵树就种在武威,属于241号林。不看不知道,一看有惊喜。241号森林就在不远20公里处!平时的一个小举动载了一颗梭梭树在武威,没想到有一天能路过这棵树。看来真是有缘分啊。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民勤人民种植的梭梭树

言归正传,在快到中午12点时,我们踏进了沙漠。老师说的没错,沙漠里的沙子真的很烫。穿一双鞋底厚的鞋还是有道理的。第一次进入沙漠,有一种想穿越这片沙漠感觉,就是身边没有骆驼陪我。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带足干粮,向沙漠更深处前进

当地人们和沙漠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民勤沙退,民懒沙进”。我们走出沙漠之后,老师讲这里曾经是青土湖。位于石羊河下游,1959年完全干涸,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后因绿洲内地表水急剧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此“握手”。该区沙层厚3—6米,风沙线长达13公里,流沙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严重威胁了邻近乡镇的人居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及民左公路的畅通运行,给当地群众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沙漠中行走了大概2小时,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这片荒漠。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坚持住,别失守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梭梭树“枯”了

Day6:参观红崖山水库与乌鞘岭气象站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乌鞘岭的大石头


7月14号,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了。8点30分,我们乘车来到了民勤防沙治沙馆实习。刚进大门,一行鲜艳的标语浮现在我们眼前,“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温家宝”。体现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对治沙防沙的决心和对民勤人民的关怀。进入馆内后,有相关负责人为我们放映了历史上2次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灾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原来,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有时候竟是如此弱小。感慨归感慨,我们的行程正有条不紊的运转着。9点30分,大家来到了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区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也是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浇灌着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水库设计坝高15.1米,坝长8060米,总库容量1.27亿m3,库水面积2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水库建筑有输水洞、泄洪闸、西坝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养渔、旅游等综合利用效能。是沙乡人民的命脉。我想,红崖山水库肩负着以前青土湖的责任吧。


在大西北实习的那几天(下)

气象站的仪器

终究是一场梦,醒来还是很感动

这几天被“淡黄的长裙”洗脑,最后大概总结一下。这次实习可以说是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了吧,说是去实习,但途中老师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一些娱乐活动,都是抹去去的小美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