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st”影评—— 书写历史的初稿,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The Post”影评—— 书写历史的初稿,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时代的转轮飞速运转,在人类的里程碑上刻下一笔又一笔划痕,或沉痛、或激荡、或振奋人心……而唯一不变的是,此时此刻又站在里程碑面前的我们,拿起书写者的接力棒,将文明延续下去。

2020被人们寄予厚望,是书写下一个十年画卷的起笔,但谁都没料到这一笔竟是如此沉重。新冠病毒的袭来让中国乃至世界都敲响了警钟,蝗灾、澳大利亚火灾、美国流感……我们与大自然的博弈越来越焦灼,人们被迫按下暂停键去接受这个教训。

在这场与肺炎的抗争中,人们与真相的博弈被一次次推上风口浪尖。随着媒介的快速发展,人们与真相似乎越来越接近,而媒介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无数关系网粘合在一起。但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部分浮躁的大众,人们的情绪被点燃 ,宣泄口变得纷繁复杂。在人人记录的时代,很多人表示

“当我越接近真相,我越害怕真相。”

媒介作为话筒,被社会给予了重要的责任。回看电影《华盛顿邮报》,就是对当时《邮报》及其一众新闻界同行所捍卫的新闻自由和透明政府的礼赞,让人不禁热血澎湃、肃然起敬,同样从影片中感受到当时人们尊重历史,与 fake news (假新闻)勇敢博弈的伟大。

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对社会起着愈发不可忽视的作用。身处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我们都被牵扯进来,或是一个转发、一个评论、一个表态,每个人都不可能变成一个完全的旁观者。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书写历史的初稿,我们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01. 聚焦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当时的大报《纽约时报》率先拿到了五角大楼的机密文件,是要披露一件历经四届美国总统任期、长达三十余年的庞大掩盖事件。但当报道发出后,政府便向法院要求禁止刊登,法庭允诺,颁布了禁令。

《纽约时报》 迫于政府压力便停止了后续的报道,而此时知道部分真相的美国群众,已经激起强烈的愤慨,要求政府给出事实的真相。

紧接着,《华盛顿邮报》通过同一个线人拿到了一手资源,但这对当时的《邮报》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烫手山芋”:《邮报》在当时没有《纽约时报》影响力大,同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报社老板格雷厄姆正准备将她的家族企业上市。

而此刻如果《邮报》明知与政府作对,还要坚持去发这则新闻,不仅会面临潜在的入狱风险,还会遭受法院审判及政府的行政压制,连上市的生意也要被搁浅。

就在面对披露真相、承担风险的关键时刻,《邮报》内部分成了两派,报社的法律顾问竭力反对,他断定在《纽约时报》的示范下,《邮报》铁定被关,甚至还有可能会集体被捕。而另一派是报社的资深编辑,他们称“不刊登,就辞职”,坚持要通过自己给群众传递真相。二者焦灼不下,选择权被推回了报社老板身上。

“The Post”影评—— 书写历史的初稿,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保护出版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老板格雷厄姆斩钉截铁地说“Let's go. Let's publish.”。

《邮报》最终将真相披露,纠正了历史的画笔。在此后与政府博弈的法庭上,他们也取得了胜利。

电影里有一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即“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人们需要坚守正义,媒体人也应坚定这一信念,并将其奉为宗旨。

02. 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发声

《邮报》真切地还原了那年六月神经紧绷的几周时间,而新闻也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传统纸媒到新兴媒体,媒介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接收与传播速度日新月异,有更多的声音被“听见”,人们的触手也伸向事物深处。但无疑,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可以说,我们现在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即对真实事实的消磨,多重主体发声、观点跑过事实,人们通过碎片的新闻拼凑、想象事实原貌。同时,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主体发布虚假信息,我们都陷入到信息漩涡及信任危机下的传播迷局当中。

“The Post”影评—— 书写历史的初稿,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这个时候如何辨别、如何发声就显得异常重要。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间,除了纸媒发表深度报道,也有无数个市民为我们记录事物原貌。人们利用舆论的力量,将很多黑暗的事件推上风口浪尖,暴露在公众面前,最终得到了更好的结局……在这场信息战中,媒体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那我们在信息潮流中应该怎么做?

· 我们应感同身受。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报道,要给予记录者以敬意。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的人们,都是时代瞭望者,在危机面前,他们与医生一样不怕生死,与战士一样不怕战争炮火、凶恶险境。有的记者每天都在记录不幸,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真切的文字,向更多的人传递生命的可贵与伟大。

· 我们应理性客观。在看到事物时,首先要确认其来源。面对煽动性文字时,需提高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力,自己把好第一关。同时要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其中必要的一环。盲目的跟风者永远比不上“迟缓”的思考者。

· 最后,我们还应保持乐观。随着技术手段更迭、人类文明进步,真相没有以往容易藏匿,总会大白于天下。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应想着怎样去掩盖它,而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社会的合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佳动力。我们有“发声”的权利,也要同样守好“倾听”的责任。

除了在媒介所搭建的世界,甚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信息,如何判断、如何守住自己的防线,是每个人都应学会的功课。修炼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成为自己领域的KOL,让理性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03. 认同自己,常怀敬畏之心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人们对真相穷追不舍、对言论自由的强硬捍卫,让《邮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还要看到背后的报社编辑们对工作强有力的认同和负责。

影片中当他们终于拿到“五角大楼文件”,邮报的记者们在周日上午便前往报社总编本·布莱德利的家中翻阅文件,他的书房变成了一个编辑室,客厅也变成了律师会议室。4000多页没有顺序的资料,需要在10小时内毫无纰漏地找到新闻点并写出稿子。在这间临时编辑室里,团队有效地协作着,每个人都坚信自己将这份真相发表出来是正确的,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

正是《邮报》聚集了这些心怀抱负的编辑,他们有自我判断力、自我认同感,也敢于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最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社会的尊重、行业伙伴的尊重。同样到了今天,我们无论是干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的事业保持高度认同感。当意料之外的时刻来临时,我们依旧能秉持初心,做出重要决策,打出漂亮的成绩。

“The Post”影评—— 书写历史的初稿,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我们无数人为了自由及自己的事业奋斗终身,但每天都是逆水行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应对。刻舟求剑的精神听了太多遍,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认准目标,全员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才能到达彼岸。

同样,在这一路上我们以自我为起点,链接了一个又一个圈层,激起一层层涟漪。在信息密集、高度交互的今天,更需要理性地传递自己的声音,同时高效地完成信息的交互,还需要对自己的言论及行为负责。

《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就提醒了当今的人们,“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应演变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都要常怀敬畏之心”。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做要尽力,想要深刻。认真书写每一笔、记录好每一个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