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CDO和金融危機

這兩天趁空閒時間看了下美國的一部紀錄片《監守自盜》,講的是08年金融危機始末,以及發生危機的原因,對監管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作為的批判。記得電影《大空頭》裡面也有對CDO的描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再去看看。

聊聊CDO和金融危機

首先,還是簡單化的談一下什麼是CDO:直接翻譯就是--抵押債務憑證,底層標的資產通常是信貸資產或債券。所以CDO根據基礎資產不同,可以分為兩類,即貸款擔保證券(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和債券擔保證券(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CLO的基礎資產為銀行的工商業貸款,而CBO的基礎資產為資本市場現有債券類產品。

一個典型的CBO創建過程,發起人(作為資金管理人)設立一個SPV,向投資者發行受益憑證,並將獲得的資金用於購買企業債券、市政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債券產品。受益憑證被構造成三個品種,憑證A、憑證B和憑證C,分別對應三個從高到低的信用檔次,當出現任何違約時,由信用檔次最低的憑證C先承擔風險,其次是憑證B,最後才是憑證A。CDO的現金流被優先用於支付給優先層,其次才是中間層,最後才是權益層。CLO的創建過程基本一樣,只是基礎資產是銀行的工商業貸款。這就跟我們這幾年做的很多的優先劣後分級產品有一定的類似。

白話講一下,借款人需要買一個房子,需要分期20年償還,但一般情況下,由於時間太長,貸款人由於各種原因,不一定願意借這個錢,或者說不放心。出於各種原因,貸款人想要把這個風險轉嫁,也獲得足夠的流動性。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CDO,把所有的這種抵押貸款或債券打包成一個產品,從而把這些債務分散到各個投資者身上。

但這種情況下,也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願意買單,這個時候,貸款人一般指銀行,聯合專業的評級機構,為這個打包產品進行評級,分為AAA,AA之類的。在這個過程裡面,監管機構和評級機構是很重要的。只要在貸款源頭有效把控,評級機構公正評估,監管機構監督到位,這種風險其實也是可控的。

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很大程度上跟部分財團有很大的關係,他們通過遊說國會,修改法案,放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開始了他們貪婪掠奪的一面,後期明知CDO產品風險已經溢出來了,卻仍然對外大肆宣揚在有效控制之內。 你很難想象,在雷曼破產之時,它的評級仍然是A2,AIG評級是AA,都是很優質的評級。

任何一種工具,用的好是靈藥,用的不好,那就是災難。

如果你反觀國內這幾年的現狀,有些現象還是蠻相似的,比如14-15興起來的互聯網金融,不管你是不是合格的借款人,只要有需求,都可以放款,大學是重災區,本應是搖籃之地,卻被金錢提前毀了多少人。

再比如這幾年的房地產市場,次貸危機危機發生前,美國銀行高位鎖定CDO的價格,不允許降價出售,今天國內的房子和當年美國CDO的共同之處,價格高位鎖定,直接限售。

前期用極其寬鬆的政策吸引人才,變相引流,促使市場風聲鶴唳,房價越控越高。 按照市場自身需求來看,前幾年還是打折都賣不掉的房子,普遍滯銷的房子,政府通過輿論和政策,完美的把房地產前期堆積的風險又轉嫁給所有的消費者了。

當把這一波剛需和不剛需的消費者都極速榨乾之後,後期誰來拖住這個市場,真的是很難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