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大意为“风发出萧萧的悲鸣声啊,易水河的水让人感到寒冷彻骨,壮士这一离去啊就不会再回来”。

前言:

公元前227年,秦军灭赵国后,到达燕国南面,燕太子丹畏惧秦王,怕他趁机来灭燕国,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勇士荆轲等行刺秦王,他以为刺杀了秦王,秦国陷入内乱,就不会亡国。可他不知秦王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六国。他们在易水河边为荆轲和秦舞阳践行,好友高渐离击筑送别,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以看出他“刺秦王”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在易水河边又唱出了千古绝唱,那天刮着冷风,天地一片萧杀,唱完这首歌,他头也不回,潇洒的踏上秦国的路,是何等的悲壮。

原因有几点:

一、燕太子丹与荆轲刺秦王意见有分歧

1、荆轲刺秦王,需要得力的助手。

这里有个小插曲,临近快出发的时候,荆轲需要等待一位朋友,一同前往“刺秦王”,应该是他的重要帮手,那个人住的地方比较远(这位朋友无名无姓),燕太子丹一连催了他几次,怕他临时改变主意,荆轲生气的说道:“我之所以停下来,是等一位朋友一起去,强大的秦国不是靠一把匕首可以战胜的,不能回来复命那是没有用的,太子现在嫌我走的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便愤怒的出发了。

果不其然,秦舞阳进到秦殿,看到眼前的一切就害怕了起来,吓的浑身发抖,让秦王看出了破绽,提高了警惕,虽然,荆轲及时做了解释,替他解了围,(一人献图,一人献樊首,计划两人一起刺秦王),秦王却产生了疑心马上让荆轲一人带上督亢地图和樊逾期首级上前展示给秦王,由于荆轲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导致计划失败,功亏一篑。

2.燕王与荆轲刺秦王的意见有分歧

燕王的主张只要刺杀了秦王,燕国便不会被秦国入侵。

荆轲的主张,想效仿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来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燕国的土地,如果秦王不同意,再行刺秦王,而燕太子丹一心行刺秦王为主,连匕首也涂了剧毒,并派燕国勇士秦舞阳协助他,由此看出荆轲与燕太子丹的意见是有分歧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二、秦王的机警性很高

1.秦王为他们安排了极为隆重的迎宾仪式,并在咸阳宫召见他们,我觉得既展示了外交礼仪,又有威慑作用。

当他和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常次序走进大殿时,估计是秦舞阳看到秦殿和侍卫的高大威严,心中顿时感到害怕而全身发抖,连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赶紧向秦王陪罪说:“北方人见识比较短,没见过世面和大王的威严,心里很害怕。希望大王能够宽容他,让他可以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把秦舞阳舞阳拿的地图递上来。”


2.他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当图穷匕见时,秦王断袖而逃,绕住而跑,绝地反击。

当荆轲拿着地图慢慢展开,当秦王看到尽头的时候,匕首一露出来,荆轲不是直接刺秦王,而是左手趁机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出匕首想要劫持秦王,由于隔着桌子,秦王大惊下挣断衣袖逃走,一边跑,一边拔剑,由于剑太长拔不出来,荆轲又追赶过来,便绕柱奔跑,可见,秦王是非常机智的,一般人遇到危险时,肯定是先与其搏斗,打不过的时候,才会逃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大臣们面对突入其来的变故,都不知所措。由于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和大臣不允许带兵器,没有君王的命令也不准进殿。正当危急关头,医官夏无且用他的药袋投击了正在追赶秦王的荆轲,他慌忙躲开,延缓了荆轲追击秦王的速度。

秦王在绕住而逃的时候,听见有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倒过来!”秦王照做,拔出宝剑,先是砍断了荆轲的左腿,又连续攻击了八个地方。荆轲受伤倒下,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便举起手中的匕首投刺秦王,击中了铜柱,然后倚在柱子边,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笑骂道:“今天的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用来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来杀死了荆轲,而秦王心有余悸,沉默了许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结语:荆轲虽然刺秦王失败,但他重义轻生,舍身敢为,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希望我们也能奋不顾身,舍身取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