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秦朝作戰時,曾經不可一世的秦軍哪去了?

用戶8959421250978


秦統一後扶蘇和蒙恬率軍四十萬左右駐守北部邊境九原抵抗匈奴,整個戰國時期,匈奴沒佔到任何中原地區的便宜,相反幾次被秦趙打的落花流水,秦朝這隻北方大軍一直在北方低抗外敵匈奴,始皇去世後,趙高和李斯勾搭篡改遺詔立秦二世為帝,賜死扶蘇,蒙恬也絕望自殺,秦末農民起義,王剪孫子王離帶領十幾萬九原大軍南下平叛和章邯的二十萬驪山囚徒組成的大軍在鉅鹿和項羽絕戰,結果王離軍團全軍覆沒,章邯率軍投降,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再說秦始皇統一時派趙託率五十萬大軍往嶺南以南,但由於山路難運糧導致缺糧,還有水土不服加上少數民族的抵抗,損失很大,始皇大怒再派十萬終於征服了嶺南以南大片土地,但這隻嶺南大軍在趙陀率領下,在秦末農民起義時按兵不動,就這樣看著秦滅亡,嶺南大軍在漢初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後來向漢稱臣,在漢武帝時被漢武帝派兵滅了。中原十萬左右關中大軍在投降了劉邦。


老樹新芽發春枝


前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在世期間,國力極為強盛,秦始皇幻想著自己的千秋大業無限的傳承,秦一世,二世,沒想到的是,短短十多年,大秦王朝居然已經開始岌岌可危,大廈搖搖欲墜,全國各地爆發多次義軍起義,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以及項羽劉邦所帶領的義軍直搗黃龍,屢破秦軍,曾經強大到不可一世的秦軍到底去哪了?

第一,公元前207年的鉅鹿之戰,徹底將秦軍打蒙,自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07年,秦國大將章邯,王離領兵四十萬與項羽的五萬大軍在鉅鹿展開終極大決戰,戰爭的結果出乎意料,隨著戰爭的深入,各路參戰義軍越聚越多,強大的秦軍最終戰敗,王離軍全軍覆滅,章邯軍二十萬人投降,至此,強秦已然危在旦夕。

事實上,章邯王離的這支大軍,並不是完全的秦軍主力,而是由勞工囚徒等各色人群臨時組建的雜牌軍,難怪戰鬥力低下,戰敗也就情有可原。

第二,那麼問題來了,不可一世的秦軍主力到底去哪了?難道就此失蹤了?

1.建造萬里長城,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宮動用了大量的軍隊以及民夫,勞工,因此在鉅鹿和項羽五萬大軍決戰時,秦軍也是無兵可調而臨時將囚徒,勞工,部分軍事臨時組建的四十萬大軍,偏偏文官出身的章邯最終還戰敗,還帶著二十萬秦軍投降,致使秦朝元氣大傷。

2.其實鉅鹿之戰時,秦軍還是主力其實還在的,其中有蒙恬將軍的三十萬主力駐紮河套邊境,趙佗將軍的五十萬主力在南越駐守,那問題來了,當時事態緊急為什麼兩大主力不及時回救呢,要知道蒙恬親手建立的三十萬秦軍乃虎狼之師,戰鬥力極強,打強悍的匈奴都遊刃有餘,到底什麼原因呢?

現實就是,蒙恬扶蘇被殺,部分將領獲罪,餘下的也是軍心渙散,群龍無首,因此河套三十萬大軍也沒有及時回救。其次,在南越的五十萬秦軍,雖不及蒙恬的虎豹營那麼強悍,但是如果及時回援至少也能阻滯義軍進擊速度,給各路秦軍回救提供時間,那樣,歷史還是可能會改寫,可惜還是這句話,一切沒有如果,在這危機時刻,南越趙佗,選擇的是袖手旁觀,最終秦滅亡,而趙佗也自立為王。


唯戀無名


項羽與秦朝作戰時,曾經不可一世的秦軍哪去了?

秦軍曾是世界上最能征善戰的部隊,亡周室、吞六國。但在秦亡之時,這隻部隊去哪裡了呢?其實在漢代賈誼的《過秦論》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原文:“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這段意思是說,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

從中可以看出,在秦楚之爭之前,本應守護大秦帝國的秦軍,就已經紛紛倒戈,轉頭攻秦,成為加速帝國滅亡的重要力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 不得不說是秦帝國很多重要制度不合理,在暴政和特定條件下導致隱患的集中爆發。秦國以嚴刑峻法統治天下,對觸犯規定、律法的處罰極為嚴格。陳勝、吳廣就是為了避免延誤帶隊到達日期被斬首的命運,才率眾起義。而此時秦底層民眾早已對秦暴政不滿,紛紛響應。

另一方面,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暴卒,未來得及安排好後事,培養好繼承人,導致剛剛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統治階級內部爭相奪權、排除異己,帝國政權分崩離析。而秦代的制度決策基本出於秦始皇一人,大一統之下權力非常集中。不像明代君權、內閣、各部等權力相對制衡,即使皇帝不上朝也能夠保證帝國的基本運轉。

在群龍無首、各地烽煙四起的時候,秦大一統之後,殘存下來的六國勢力——各地“豪強”,趁勢而起紛紛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部隊”,與秦帝國抗衡,加速了其滅亡。

簡而言之,這時的秦軍早已失去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銳氣,而成為疲敝之軍,在秦末亂局中,或是加入農民起義軍,或是被豪強擁兵自重,或是成為逃兵……即使還有殘兵餘部,也在各方勢力的進攻下被吞沒。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就這樣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