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疤脑壳” 今朝“绿满头”——马龙区废弃工矿地整治见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节后连续几场小雨,让干涸的土地瞬间湿润起来。

昔日“疤脑壳” 今朝“绿满头”——马龙区废弃工矿地整治见效

来到马龙区纳章镇小天生坝村旁的一片耕地里,绿油油的土豆苗格外翠绿,白色的土豆花争奇斗艳、随风摇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整齐划一的一墒墒土豆宛如大地上一条条精美的油彩,笔直而丰润。

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三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采矿废弃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天生坝村兴起采矿热,村民们纷纷把自家的地租给矿老板采挖。经过近二十年陆陆续续的开采,这些地变得面目全非:一个个矿塘紧密相连,险象环生,大人小孩都得绕着走;每年刮春风的时候,沙尘漫天,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好多村民因附近耕地无法耕种多次上访。

“幸亏国家制定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用于脱贫攻坚这一超常规政策!当初申报项目时,我们就把目光放到纳章镇的龙洞村委会和月望乡的猫猫洞村委会。这些地块都是前些年采洗硫铁矿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单纯靠乡镇、村委会和村民的力量,很难恢复成耕地原来的样子。我们做这项工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边总结。”马龙区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陈德斌说。

正所谓一鼓作气。马龙区遵循“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政策引导、宣传发动、群众自愿、依法依规”的程序,在完成土地权属调查、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实施方案上报、依法审批等前期工作后,硬是将纳章镇、月望乡交界的数千亩令人望而生畏的“疤脑壳”采矿废弃地,与通泉街道、张安屯街道的两个同类项目一道,向省国土资源厅成功申报为2017年、2018年共4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总规模2664.6亩,总投资1667.41万元。

伴随着挖掘机装载机的阵阵轰鸣声、建筑工人叮叮当当的敲石声,熬过一天天酷暑、一阵阵寒风,一件件仿佛被雕刻过的“土地作品”悄然问世:几十年无人涉足的坑塘现在如履平地,昔日的羊肠小道摇身一变为4米宽的机耕道,一些零散、不规则的边角地、旮旯地得以平整归并,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一条条沟渠、机耕道如一条条玉带缠于田野间,一座座水池、水窖如一粒粒璀璨的宝石镶于山间。因多年采矿形成的贫瘠土地、塌陷和压占的耕地,通过深翻细犁、客土回填、建设灌溉与排水的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项工程措施,已经变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设施配套的优质水浇地。4个项目共完成土地平整2016.5亩,100立方米水池1座,25立方米水窖233个,沉沙池233座,涵洞74座,渠沟40条12千米,新(改)生产道、生产路43条16486.6米,人饮PE管180米,便民桥9座,栽植旱冬瓜、白杨、滇朴等树种27527株……

花香蝶自来。项目建成后,纳章镇将小天生坝村增加的300多亩耕地打包招商并于2018年成功签约,每亩土地租金600元,客商又投资10万余元,安装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用于土豆种植。

“这里是2019年马龙区马铃薯种植最为成功的一个点,也是区农技服务中心马铃薯研究站的一块试验地,种植的丽薯六号马铃薯,淀粉含量低、黄皮白心、光滑圆润、产量可观。去年这里每亩均产量2.8吨,单个最大的马铃薯质量达到800克,从种到收都实现机播机收,播撒的都是有机肥。产量和品质与传统耕作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光机械收获这一项,1台机械就能顶20人的劳动量,对全区马铃薯种植和农业机械推广都是一个相当好的示范。看今年这个长势,也是个丰收年。”区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冯书生说道。

“我种的这些马铃薯能够实现丰收,要感谢区自然资源部门实施的这个项目,更离不开农技部门的细心、周到和全方位的服务。去年底收获的时候,附近的大天生坝、小天生坝、龙洞、左左碧等村的村民都在这个基地里打工。种出来的马铃薯销路不愁!这些马铃薯去年就以每公斤1.8元至2元的价格卖到四川省、重庆市和广州市,很受消费者喜欢。我也想不到,种个土豆,自己也尝到科技和良种的甜头!前几天,老客户就早早地打电话预订这季的土豆。”租地的吴老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我局将趁热打铁,再组织实施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这5个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项目可产生节余指标2300多亩,扣除建新区安置点面积后和已交易的指标,目前还有节余指标1800多亩,如果节余指标能顺利完成流转,必将提供坚实的财政资金,大力助推全区脱贫攻坚步伐,同时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效转变,最大程度实现土地的资源资产价值,对耕地保护更起着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作用。”马龙区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晨谈到这个项目及废弃工矿地的整治时这样说。

图文:查朝云 李国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