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教育難在哪裡?難就難在其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本質就像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本身就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父母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的影響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強灌的填鴨式教育,往往不及父母自身的影響力。

道理大部分人父母都懂,但是實施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曾有位讀者留言說:

“自從當了媽媽後,發現自己的嗓門一天大過一天。

張嘴全靠吼,有時候音量大到自己都害怕。”

這恐怕是天底下老母親的通病,從前低聲細語的小仙女,有了孩子後,如今成了輸出全靠“吼”的“老巫婆”。

不知道父母在反思自己為何會有如此改變的同時,是否有注意到,自己大音量的教育方式,是否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1

父母音量越大,

孩子越不聽話

鄰居是一對大嗓門夫婦和他們6歲的兒子。

孩子雖小,但是調皮搗蛋總是給鄰居添亂。

昨天砸碎了樓下住戶的玻璃窗,今天又打碎了媽媽最喜愛的花瓶.....

彷彿每一天,孩子都能闖禍闖出新花樣。

是鄰居不管不問,看管不嚴的問題嗎?

那倒未必!

相反,我更覺得是鄰居看管“過嚴”出了錯。

每當孩子出現過錯,鄰居都會憑藉他的大嗓門鬧得人盡皆知。

即便是關上門窗教育孩子,鄰居的大音量還是照樣能傳出來。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總是不聽”

“你到底想怎樣,一天到晚就知道闖禍”

.....


諸如此類的教育用語,配上鄰居的“吼叫聲”,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可即便鄰居再怎麼大聲嚴厲責備孩子,孩子依舊難改調皮搗蛋的毛病,反而愈加叛逆不聽管教。

鄰居也不止一次向我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面對責備還學會了大聲反駁頂嘴。

可不是嗎,因為父母就是這樣教的呀!

孩子大聲反駁,實則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

很多父母總以為,自己兇一點,大聲一點,孩子就會有所忌憚,害怕責罰而不敢一而再的犯錯。

又或者說,父母會在情緒點上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調大音量去責備孩子。

但無論是出於哪一種原因,在孩子眼裡都只有一種結果:父母教會我如何大聲說話表達不滿。

所以,當父母大聲批評孩子時,孩子心中有了情緒,就會學著父母的模樣以同樣的方式去“回饋”父母。

父母教育的聲音越大,孩子越不愛聽話。

在父母的大聲教育裡,孩子往往不是聽從順從,而是越叛逆,越聽不進去,越跟父母對著幹。

而孩子大聲的反駁與辯解,在父母眼裡自然而然就是不聽話的表現。

再者,父母說話的音量越大,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自己厭煩了、嫌棄了。

在孩子眼裡,大吼大叫同樣意味著不滿和責備。

所以說,喜歡吼叫,音量大的父母,往往很難教育出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2

低聲教育,效果更佳


北大教授錢志亮曾說:“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為人父母,對孩子進行反覆的教導,就是希望孩子能將自己的話牢記,聽進去。

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很多父母卻輸在了教育方式上。

大部分父母選擇了“大聲教育”,一旦孩子做錯了事,就忍不住大吼大叫。

演員陶虹曾分享過自己教育女兒的經歷:

在一次出門前,女兒打翻了桌子上的牛奶,趕時間的陶虹本能的吼了女兒一句:“你怎麼回事?!”

女兒當時一哆嗦,驚恐的看著她。

陶虹意識到自己的大音量嚇到了女兒,隨後便開始反思自己。

之後又有一次,女兒再一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

但是經過上一次女兒的反應,陶虹這次並沒有大聲責備女兒,而是選擇抱住女兒,低聲安撫:“害怕了吧,沒事了沒事了”。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將帶給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長體驗。

前者大音量的“吼叫”,彷彿間接的告訴孩子:媽媽不允許自己犯錯。

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會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生怕犯錯,甚至變得開始討好父母,失去自我。

而後者則剛好的相反,低聲安慰教育,給足了孩子安全感,擁抱更是體現了媽媽對孩子百分百的信任與愛。

在愛與信任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加自信,待人溫暖。

所以,在兩種不同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擁有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人生。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3

父母的音量,決定教育的質量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人吵架的時候,為什麼嗓門會那麼大,那是因為彼此心的距離太遠了,唯有大聲才能聽見;

為什麼相戀時的情侶都細聲細語,旁人聽不清,他們卻心知肚明,因為他們心在一起,所以無需大聲也能彼此相通。”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一樣。

父母與孩子交流,無非就是想要得到孩子的理解與配合,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

但是父母卻常常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環節中出了差錯。

低聲細語說不上兩句話,就開始對孩子加大音量,開啟“吼叫模式”。

孩子做作業拖沓,父母的吼叫聲整個樓層都能聽見,你以為吼叫會讓孩子做得更快嗎?

其實不然。

美國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父母越著急,說話越大聲,孩子做事效率就會越低,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我想這並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結果。

毫無意外,每一位父母都想要給孩子高質量的成長,但前提是,請降低自己的教育音量。

家庭教育的質量如何,體現在父母的音量上。

父母音量越大,吼孩子越頻繁,越厲害,所達到的教育質量便會更差。

長期生活在父母大音量環境下的孩子,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自卑懦弱,喜歡討好父母以及身邊人,看別人臉色行事;

要麼成長為與父母一般的人,無論大小事情都喜歡“吼叫”,做事急躁。

很顯然,兩種結果都不會是父母想要看到的教育成果。

既然如此,父母何不學會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調低自己的音量呢?

家庭是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裡就是成長的模仿對象。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愛,還是嫌棄,其實全藏在父母的音量裡。

孩子有限的理解能力裡,會簡單的理解為:父母大聲和自己說話,就是不滿的表現,輕聲細語就是呵護,關愛自己。

所以,為了避免孩子產生這樣的誤解,使得親子關係惡化,還請各位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說話的音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