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大寶6周,二寶2周半。有一天帶倆孩子回奶奶家。

奶奶給倆娃每人一個沙琪瑪,大寶拿著沙琪瑪坐到沙發上開吃。二寶也走到沙發前,直接把沙發當成貴妃位側躺了下去,腦袋側放到沙發扶手上,還翹起她那不到50公分的二郎腿。那姿勢、那神態和他爸每次躺沙發時真是如出一轍。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我上面所講述的小細節正提現了: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的觀點。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這個觀點來自於《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

家庭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示範和引導很重要。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想要孩子成長什麼樣,家長自己先做的什麼樣。如果想讓孩子愛學習,家長就要讓自己變成愛學習的人;如果家長愛看手機,孩子也會變得愛看手機;如果想讓孩子將來孝順,家長就要當著孩子的面孝順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家長要做到示範和引導,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

這裡所講的尊重孩子並不是我們認知裡的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等等。而是尊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鄭淵潔認為手機太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利,所以他家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

他不光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即便接電話也要躲在衛生間裡,關起門來接。如果和孩子玩的時候接到了一個電話,也一定要壓低聲音,告訴對方:“我現在正和孫女玩,一會兒給你回過去。”

想想看,如果有人能這樣對我,即便是現在,我也會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是對一個人極大的尊重,我未曾品嚐過,也很難將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我接打電話,不光不迴避孩子,更不會因為和孩子玩而錯過任何一個電話。

當然,就現在教育環境來說,完全杜絕手機是不可能的了。

只是,鄭淵潔這份對於孩子的尊重總是讓我非常的感動。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其次,和孩子做朋友。

大寶三歲之前是她們小夥伴裡年齡最大的,她很會照顧比她小的孩子,孩子們也喜歡和她玩,總是跟在她屁股後面姐姐姐姐的叫。那時她的所有時間都是玩,沒有安排任何學習的東西。

有一天,孩子群裡多了一個和大寶同歲的小夥伴。小傢伙有一個絕活,念古詩。他的媽媽告訴我她家孩子會幾十首古詩,問我家的都會什麼……

後來,我嘗試讓大寶背古詩,剛開始幾天學的挺開心,背的也很快。

後來的幾天就開始不耐煩了,在我一再強硬的態度下她說出了“討厭媽媽”這四個刺耳的字。

那一刻,我愣住了。

很多家長在有了孩子以後信誓旦旦的告訴自己“一定會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還小的時候,當我們初為人父/母的時候,總是因為內心的各種激動或感動,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呵護,也試圖糾正自身的各種缺點,給他做一個好的示範和表率。

當孩子慢慢長大、當外部的壓力逐漸增強、當可比較的東西逐漸增加時,我們開始失去耐心,不自覺的開啟了我們早已習慣的教育模式:居高臨下的管理——我們曾經是這樣過來的,我們也正在這樣的模式下工作著。

按照鄭淵潔的話說:“家長認為孩子不行,說穿了其實是自己不行。”

我們終究沒把孩子當成朋友。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最後,利用孩子的模仿力,家長要做實力派演員。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物質極度匱乏。1986年,鄭淵潔憑藉一次出國的機會好不容易搞到了一個電視機的指標,卻和兒子一起把電視機送到了父母的家裡。兒子問道:“爸爸,咱家不看電視嗎?”“咱們還小,以後有的是機會,這個先給你爺爺奶奶送過去……”。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從2014年1月1日起,鄭淵潔每週給八十多歲的父母做四次“鄭氏蔬菜炒飯”——由十種不同的蔬菜做成的炒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孩子的性格又恰恰在6歲前基本定型,所以這段時間父母的作用要遠遠大於老師的,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重要。

“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鄭淵潔,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鄭淵潔認為:“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你一樣出息,那麼你就本色演出,平時怎樣在孩子面前就怎樣。但如果你希望孩子比你還優秀,那麼你就要當實力派演員了。”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緩緩的修行過程。

如果我們真的能成為一個實力派演員,最終受益的不光是孩子,也有我們。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是鄭老師的家庭教育課程一直強調的一種理念。

家庭教育,這點要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