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工資是最期待的日子,你的職業進入倦怠期了嗎?

最近,我在微信上,問了很多人一個問題:你有聽過職業倦怠嗎?

結果大部分人的回覆都是:沒有。還有人問我,那是什麼?

我有點驚訝,也沒有預想過是這樣的情況,還想著一起探討來著的呢~反倒做起了“掃盲”動作。

那麼你們又有聽過嗎?

發工資是最期待的日子,你的職業進入倦怠期了嗎?

沒有聽過的你們,可以對比一下自身的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下方常見的3種症狀:

  1. 缺乏工作熱情,過一天算一天,開啟混日子老油條的狀態,最關心的是下班時間和發工資時間;
  2. 工作態度消極,做事敷衍了事,還經常會向同事散發負能量,例如工資低、上班時間長、發展空間小等等;
  3. 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開始懷疑自己繼續做這份工作值不值得,開始產生對公司的不信任感,從而降低自己的工作要求。

如果你有以上其中的一點,現在的你就是已經進入職業倦怠期了~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英語培訓市場的工作,大概有兩年時間了,這期間他動了N次辭職的念頭,也跟我吐過幾次苦水:每天的任務量都是固定,沒有完成,會收到微信消息的狂轟亂炸,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做了3個月的時候,就有點受不住了。有時候過去上班就什麼都不想做,只想靜靜的待著,思考人生~

產生倦怠的原因是什麼呢?

  1. 工作的特定性:我朋友屬於這種情況——每天都是到訪+名單數的要求,做重複的工作,壓力也很大,沒有到訪開會、施壓、罰款都是有的,甚至有時候不休息加班完成自己的目標。而且老師和醫生也是這個原因的龐大人群,他們本身是做利他、輸出工作,一直在付出的狀態,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反饋,就會很容易失去激情,產生倦怠心理。
  2. 找工作錯位:就是在找工作之前,沒有做好職場準備,就選擇了一份工作開始做。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做這個工作,或者說不擅長做這個工作,沒有獲得一定成就感,開始容易頹廢。
  3. 天生性格容易消極:還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也害怕遇到這樣的人,會給自己一種壓抑的心理。
  4. 工作內容或職場環境的失衡:我想大部分人都有碰到這樣的問題,外部環境失衡後,內心也會跟著失衡,導致我們的行為就是處於“失衡”的狀態,容易出狀況。
  5. 工作太單調或太容易:沒有一定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就會變得無所事事,開始花很多時間再打發時間上,然後又一邊焦慮:這樣下去,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學習什麼手藝,以後要是不在這裡做了,我要找什麼工作等一系列問題,心裡有點慌~

職業倦怠對我們的職業發展的危害還是蠻大的,一邊拖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一邊消耗著內心的激情,導致我們心力交瘁,慢慢的消沉下去~

發工資是最期待的日子,你的職業進入倦怠期了嗎?

我們要怎樣改善這種的狀態呢?

一、改變認知:

前段時間李佳琦和馬雲一起賣貨的視頻在網上火了,李佳琦用甩開馬雲幾條街的距離,實力證明他的帶貨能力真的優秀!

從這件事情來看,如果我們是線下實體店的銷售員,有沒有可能通過抖音、朋友圈、公眾號等流量平臺來做銷售呢?還是隻是侷限在實體店這單一的渠道?

我們要從固有思維跳出來,改變對現在職業的看法,是不是隻有現在工作的這一種形式,還有沒有多的可能性?

同時也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機會,不再認為不恰當的期待和努力失敗產生職業倦怠。

二、設定目標:

還是說一下我那個做英語培訓市場工作的朋友吧:由於工作內容很單一,但是職業發展還是很清晰,他做了差不多2年的時間,也從一個初級市場專員慢慢的做到市場督導,已經邁入了管理層的職位,他跟我說下一個目標是:是市場主管!

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他也知道這樣的升職渠道,但是工作重複性真的太嚴重了,他只專注於當下的感受,幸運的是:他每次業績都達到了升職標準,所以支撐他一步步堅持下來了,現在也給自己做了職業規劃,每天認真學習、做好工作,準備抓住下次升職的機會。

給自己做一個職業規劃吧,將最終目標、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都寫出來,同時還要將所對應的能力要求目標也要列出來,內、外職業生涯目標的雙向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斜槓青年,為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三、歸因訓練:

把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個體可以控制的因素,實現能力的增長。

四、進行改變:

培養自己的計劃能力,列出自己要做的改變的事情,例如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改善工作環境、合理的飲食和鍛鍊、多出去走一走、多學習和別人交流等利於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去做。

五、尋求幫助: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網上有很多職場測試,估計大家也有做過吧,但是你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嗎?

還是找專業的職業規劃師,給自己做一個職業規劃梳理:1.全面、具體的自我認知:2.職場準備工作怎麼做;3.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4.如何選擇職業以及職業化的修煉。

發工資是最期待的日子,你的職業進入倦怠期了嗎?

最後,送給你們一句話:“人們大多不喜歡失敗,但如果你能認真地想一想,就會得出結論,不失敗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去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