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工作七年,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無論是什麼工作,我都很容易有倦怠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去討厭曾經喜歡的工作。

有人說,是不是每個星期總有那麼7天不想上班。

曾經以為是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然而實際上不是這樣,工作倦怠才是不想上班的本質。

“人生贏家”告訴我們,逃避沒有用,哭泣沒有用,拖延沒有用,面對才是硬道理。

“過來人組”告訴我們,熬著唄,一切都會過去,這就是瓶頸。

而心理學家可能會告訴你,這可能就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表現。

我非常後悔的是,在學生時代沒有多看一些講述職場真實生活和商業真實情況的書,以為工作就和學習一樣,只有一個衡量標準。而工作衡量的標準實在太多變了,按時按質量交付工作結果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能夠聽得懂領導的話外之音是一個,能夠解決五花八門的麻煩事一個。

工作比學習難多了,正是因為這種多變性,在急速地消耗我們的精力。這種急速消耗喔,讓我們對工作感到情緒枯竭,精疲力盡。

那是一種難以描述的不開心,沒有力氣敘述的疲倦,自責和持續透支感。我們不敢喊累,因為我們似乎也沒有做出很多業績,可是我們又是真的疲倦,無法集中精力工作,不願意起床,不願意打開電腦,不願意開會,不願意寫報告。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在工作倦怠面前需要拼盡全力,更加憂心的是,我們不敢直面它,會認為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找到職業倦怠的原因

在我第一次遇到不想去上班的時候,我是完全不知道還有職業倦怠這個詞的,我以為工作是人人都能做到按時上班按時下班的。

直到我第一次,即便是六點起床都不想去公司,我才明白,我出問題了。

查詢了《社會心理學》才知道,工作三年的我,面臨著職業倦怠了。

當時我面臨了經歷了三個職業難題,從五百強公司跳槽到民營企業,剛進新公司管理層就被整個改了,我在公司動盪時期,沒有資源,沒有預算,沒有明確的工作安排,更麻煩的是,新的直屬領導對我極度不信任,給我施加冷暴力。常常十二點才讓我下班,然後週五晚上通知我出差,週末晚上再回杭州。那三個月,我沒有完整地度過一次週末。

滿負荷的工作時間,並不是幹得多就被認可,我的領導給我安排的工作全部都是虛的,沒有預算,寫完了改,改了再寫,然後領導說,你不要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你要自己動腦子。無論我多麼努力的配合,換來的都是他故意大聲的責罵,真的是毫無道理的責罵,但我都得忍著,我開始著手換工作。

終於換工作了,新的工作又是滿負荷,以及每天還要做科普的工作。即便是這樣,因為管理層的原因,我的工作內容從網絡媒介轉向了傳統線下。

那一年裡,我的情緒耗竭乾淨,自我效能完全沒有,對工作的掌控權也降到最低。

理智告訴我不能裸辭,掙扎了半年之久,但真的是影響到了工作。於是我想了很久,開始做全職代購,換個工作節奏。同時也讓自己抽離出來,我的職業規劃。

現在想來,造成我自己工作倦怠的原因是:

1、長期的高強度工作。工作前三年我一邊上班一邊代購,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2、受到了職場冷暴力,自己價值觀受到了暴擊。我以前以為工作就是工作,我安心上班就好了,誰知道還會遇到神仙打架,小兵遭殃的情況。

3、工作資源匱乏,在新的公司,我得到的支持很少,但工作的內容很多,還要做專業培訓的。投入遠遠超過產出,而項目進展卻很慢。曾經我一個月可以完成一個投放量在百萬級別的推廣項目,而在這裡,半年都沒法推薦一個代言人的項目。

高強度的工作真的不是很有意義。有工作成果的高強度工作才有意義。職場博主惡魔奶爸在職場的第二年開始,就不加班了,業餘生活寫知乎,豆瓣,還出了一本暢銷書。

所以明白工作的意義很重要,如果是謀生,完成分內的事情就好了。如果是作為事業,多做多學習,最大化壓榨工作價值。


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走出工作倦怠的方法

1、調整認知:工作能夠帶來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能力的鍛鍊,心志的提升

如果實在沒有更好的去處,也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那就只有改變自己對工作的認知。不再追求成就感,不在意領導對你的冷暴力,而是認定自己的目標就是掙錢,拿到薪水就可以讓你開心,那些干擾你情緒的事情就不再重要。

還有一種調節方式,叫深層表演,假裝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從思想上欺騙自己。思想和願望裡,包含著喜歡這件事情的力量,可以帶來積極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人通過調節內心的情緒體驗,從而使外在的情緒表現可以滿足組織的需求。

表面改變情緒會加重我們的倦怠程度,深層的調整情緒體驗或許可以減緩疲倦。

2、調整工作環境,尋找合適的位置

換工作換崗位或許也是一種辦法。有的公司是支持調崗的,在調崗前,花 60% 的時間精力專注把現有工作做好;花 40% 做各種嘗試、體驗。或者參與你平常覺得沒心力去的各類型活動,比如讀書會,發佈會,發掘興趣、找尋自己能夠投入熱情的方向。花 40% 的時間精力專注且高效的把現有工作做到過門檻;花 60%時間經營新方向。找到有興趣的新方向後開始學習、讀書,找到新崗位的要求,通過寫作、讀書、與人交流的方式去彌補知識差距,再通過副業項目嘗試去彌補經驗差距,然後再去正式面試新的崗位。

這樣做會比較穩妥。

3、差異化定位,培養副業技能

開拓新視野並且讓它成功的人,多數是天性樂觀的人,她們能夠開朗明快地喔描繪自己的未來。

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這就是向新課題發起挑戰最好的方法。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本身是國企員工,業餘時間寫了《三體》,用十年時間,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家。

百萬粉絲職場博主惡魔奶爸,從獵頭轉向自媒體的博主,他的筆下有非常多有趣的實際的案例,就來自於他自己在工作中的積累。

我自己原本是媒介,後來做了社交電商,如今的副業也是自媒體博主,通過社群賣貨和賣專欄盈利。我的讀者總是會問,我為什麼不做付費社群,我為什麼不做直播賣貨。付費社群之前不做是因為覺得自己經驗還不成熟,現在有了付費專欄和付費圈子,可以作為自媒體變現的方式。但我並未放下賣貨,因為賣貨是現金流的來源,賣貨能夠讓我有收益,可以養活自己。當自媒體的收入高於賣貨收入的時候,我才會轉型全職自媒體。


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幹法》中,稻盛和夫說,聰明的人往往悲觀,因為他們知道事情不容易做成。聰明人也往往做成事情概率比較大,因為悲觀所以小心,因為小心所以不容易犯錯,總體完成度比較高。計劃一旦進入實行階段,必須採取堅決果斷的行動。

放在我自己身上就是,當我知道自媒體可以掙錢的時候,就果斷投入時間精力做,保持更新頻率,保證更新的質量。


為什麼一週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職業倦怠這個隱藏的成長攔路虎


走出工作倦怠的心得

我初中升學考試、大學升學考試,就職考試,每次都不理想,志願都落空。所以參加工作以後我就不斷思:“像自己這樣平凡的人,如果想要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究竟需要什麼條件呢”。要度過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是也做到最大,就無論如何必須具備正確的、正面的“思維方式”。

1、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我也是一路考試一路失敗的人。

工作也是諸多坎坷。

《幹法》裡的這句話擊中了我,我這樣考試能力不行,長相一般的人,如何獲得一份美好的人生呢。

第一是要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積極向上,樂觀正面,充滿善意,謙虛謹慎,有困難就處理困難,不沉迷於情緒,能夠養成在混亂中重建秩序的能力。

熱情就是對生活要充滿熱情,如果一個人對生活沒有熱情了,什麼都得過且過。增加對生活的熱情有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儀式感。每週打掃一次衛生,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讓自己開心起來。

能力是刻意練習都可以獲得的,現在提升能力的方式其實是最簡單的,用心就可以。獲得能力知識的渠道有很多,書籍、課程、社群,我們有豐富的渠道來獲取能力。而且,絕大部分能力,只要認真練習就可以獲得。比如演講、溝通,做ppt的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提升的。

但思維方式和熱情都是需要長時間調整獲得的。

2、追求完美主義,抓住一切機會磨練工作成果的優質程度

不管多麼細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正式因為貫徹了這樣的“完美主義”,才使京瓷在不斷創造新產品的同時,獲得了持續的成長和發展。

出色的工作生產於完美主義。

當我們不斷訓練自己完美主義能力的時候,會讓自己無限趨於專業水平,向專家級別靠攏。

認真的工作能夠讓我們的工作成果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就拿我寫書評來說,一篇用心寫的書評,可以發佈在十幾個不同的平臺,帶來培訓機會,合作機會,稿費。

《幹法》這本書就是我七年前寫書評得到的,這本書跟了我七年,不同階段拿出來看都有不同的感悟,我為這本書寫了三篇書評,即是對自己不同階段的總結,也是對自己不同狀態遇到問題的自我分析。通過認真寫書評,我獲得了稿費、關注度和來自不同領域讀者的認可。

完美主義可以增加工作成果的價值。

3、制定了計劃一定要實現。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完成計劃的過程可以增加成就感。

實現新的計劃關鍵在於不屈不撓,一心一意。因此,必須聚精會神,抱著高尚的思想和強烈的願望堅韌不拔地幹到底。

實現目標就像是自己給自己寫人生的劇本,自己把劇本演完,自己預言自己的未來。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當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掌控感失去控制,整個生活就會失去秩序。

所以,不斷實現計劃是一個增加生活掌控力的過程。對生活有掌控度,也就會不斷增加成就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就不斷增加。

成就感讓我們更加積極地工作和生活,這是一個正向的過程。逐步地,我們就會走出職業倦怠。

結論

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或許正如巴里·施瓦茨所說的那樣:

“人們常說的‘你無藥可救了’實際上是不對的。但如果人們被強迫做著毫無意義、消磨靈魂的工作時,他們確實正在走向‘無藥可救’。”

理解工作的意義,有助於我們在面臨職業倦怠的時候更好地找出原因,三十歲以前工作就是為了掙錢,錢是距離理想最近的東西,錢是熨斗,可以燙平生活的不順。三十歲以後,工作就是修煉,磨練意志和修煉人格。

找到原因後,研究解決辦法,跳槽、學習、換個工作方式都行。

尋求專業的幫助,避免形成惡性循環。因為長期不尋求幫助的話,會轉向更加惡劣的習得性無助,因為你會不知道怎麼求助了。

最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人願意聽你訴苦有人願意給你意見,有人願意陪你度過黑夜,給自己一個依賴別人的機會。迷茫的時候,至少身邊有個人能給你拉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