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地理位置图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欧洲历史古国,虽然现在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上却屡遭侵略和吞并。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的周围环境

立陶宛位于欧洲东北部,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维埃联盟联独立,成立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的东海岸,与北边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合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国,西南边是俄罗斯联邦最小的州——“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国内中部地形一马平川,是欧洲地理的中心,战略位置极其关键。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地形图

立陶宛国土面积略小为6.5万平方公里,但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森林和水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特别是蘑菇、浆果、草药、矿泉水、地热资源。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0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野生保护动物提供了不错的栖息地。缺少丘陵和高地,最高点海拔只有293.6米,所以缺乏天然气和石油等矿产资源,基本依靠进口解决。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由森林和湖泊组成的立陶宛

立陶宛的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持续较长,雨雪下降量大,日照少;9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4~7℃;夏季时间很短但是极凉爽,白天日照时间略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为温暖适宜,7月平均气温16~20℃。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欧洲气候分布图

立陶宛的交通体系非常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各国及前苏维埃联盟国连成一体,并建有发达的公路运输网,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交通线路图

立陶宛每年海上货运量均超越500万吨,其中克莱佩达港是境内最大的海港与世界200多个港口通航,货物吞吐量更是将近3000万吨。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克莱佩达港

立陶宛是个多民族国家,目前,除了占总人口84.2%的立陶宛人,说立陶宛语但是大部分都会讲俄语。立陶宛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波兰人(6.6%),俄罗斯人(5.8%),白俄罗斯人(1.2%),乌克兰人(0.5%),和犹太人(0.1%)。他们自称是列图维亚人,多数信仰天主教,少数信东正教。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期间,立陶宛境内的犹太人几乎被屠杀殆尽。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参与波罗的海之路的示威人群

依据1989年法国国家地理学院的测量,欧洲的真正地理中心应该位于立陶宛维尔纽斯(Polnuškės)村与贝尔诺泰(Bernotai)村之间,北纬54°54'、东经25°19',正是如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城郊外的一个叫Girija的村庄附近。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欧洲的真正地理中心

历史沿革:外族的野蛮侵吞,造就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

12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日耳曼人迅速崛起,同时不断入侵其他国家,其中就包括立陶宛。12世纪30年代中期,为抵抗基督教骑士团对波罗的部落的威胁,国王明道加斯统一领土并建立立陶宛大公国,促成了立陶宛民族的形成和融合。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大公国12世纪刚成立时的领土

12~13世纪时正是蒙古帝国铁骑扩张的鼎盛时期,周围几乎所有国家被蒙古人劫掠或击败,立陶宛再次受到外族的入侵。虽然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军队在当时的白俄罗国界减弱了兵力,但立陶宛大公国的一部分地区还是饱受荼毒。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蒙古四汗国

13世纪初,蒙古帝国西扩时遇到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罗斯公国的强烈反抗,在卡尔卡河畔对峙,后战败向鞑靼人臣服。接着元朝的中央集权内部矛盾爆发,因此蒙古人对他们征服的西欧统治薄弱,给予了立陶宛公国的可趁之机,大公国在东斯拉夫人的领土侵占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继而领土扩张达到顶峰,进入理想崛起状态。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蒙古人征服罗斯人

14世纪初起,俄罗斯人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国接受草原北部的钦察汗国册封,陆续合并四周王国领地,到40年代发展成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东北欧最突出的国家。作为邻国,其影响力的迅速扩张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敌人。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莫斯科大公国疆域图

14世纪末,领土遭到莫斯科公国的不断侵占,以及对立陶宛国家产生威胁的局面,迫使大公国与中欧接壤邻国波兰走得更近。1514年,波兰意识到唇亡齿寒,立陶宛在其支持下赢得奥尔沙会战的胜利。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波兰人军队中的骠骑兵

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盛极一时的

波兰立陶宛王国,此时领土达到顶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成立之初,开始对周围列国展开入侵占领,但之后又与沙俄及瑞典持续战争与冲突,公国国力逐渐颓败委靡。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15世纪波兰立陶宛王国领土

自16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以蚕吞方式逐渐侵占该王国,并兼并大量土地,波兰立陶宛王国岌岌可危。18世纪时,

德国普鲁士逐渐崛起,最终王国土地遭到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瓜分,整个立陶宛地区全部并入俄国。1795年,烜赫一时的波兰立陶宛王国正式灭亡。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1795年,波兰立陶宛王国正式灭亡。

在瓜分波兰立陶宛王国后,前大公国大部分领土都被俄罗帝国直接吞并。在1812年,立陶宛人又奋起反抗俄国的侵略,

俄法战争时期,拿破仑宣称成立立陶宛大公国临时代表政府,并相应地重建波兰与立陶宛的重新联合。但仅半年后,拿破仑的“大军”就被俄国击退,并继续向西撤退,首都维尔纽斯又被沙俄占领。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俄法1812年战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皇威廉二世派遣军队再次占领立陶宛。1918年,协约国战胜,同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一战时立陶宛处于战场交火点

可惜,命运多舛的立陶宛在二战时再次被苏联军队占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和波兰又被德国军队占领。1944年,二战后期,苏联人重新占领立陶宛

,并成立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但并未拥有绝对控制权。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二战时,立陶宛再次处于交战中心

1990年3月11日,于前苏联解体前夕,立陶宛单方面宣布脱离苏维埃联盟独立。自此,历史上跌宕起伏,屡遭被侵占又屡次入侵别国,曾辉煌耀眼也曾历经坎坷的立陶宛共和国终于获得彻底独立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如今的立陶宛·维尔纽斯老城

欧洲地理中心-东西南北的利益交汇点

历史上寻找欧洲的地理中心点进行了二百多年。 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提供了大相径庭的定位。 因此,标记欧洲地理中点的纪念碑也位于波兰、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匈牙利、爱沙尼亚

等地。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欧洲历史各地理中心

1989年法国地理研究确立真正的欧洲中心点是距离首都维尔纽斯以北26公里的一处。 法国地理学家们采用重心法的计算,基于现欧洲大陆轮廓的几何特征及其与地球引力的比值。这种测量方法被世界公认,并已包含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中。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郊外的一个叫 Girija 的村庄

立陶宛国内最长的河流涅曼河全长937公里,流经立陶宛境内长度47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支流涅韦日斯河畔是连接立陶宛中部其他城市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

的重要连接纽带。境内最大海港克莱佩达港更是处于波罗的海沿岸,唯一的不冻港,四通八达,可不经过陆地任意直达波罗的海沿海诸国。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处于波罗的海的漩涡中心

西侧毗邻波兰和德国,西北方向与欧洲历史强国丹麦、瑞典隔海相望,在东侧和宿仇强国俄罗斯接壤。欧洲大陆东西域列强发生利益冲突及势力扩张必然波及立陶宛,作为军事进攻的跳板,国土防御的垫脚石。所以,历史上普鲁士、罗斯人、斯拉夫人崛起时,包括拿破仑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他们的轻装骑兵及重装军队都会踏过立陶宛的国土进行扩张和侵略。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的大陆位置

如何加深与立陶宛的双向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助推中立双边合作,立陶宛成为中国在欧洲的“一带一路”潜力股。立陶宛政府将农业合作及农产品对华出口作为切入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近几年陆续签订

海产品、乳制品、冷冻牛肉输华议定书以及农业领域合作行动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国的经济贸易将愈加繁荣。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一带一路”欧洲路线

"16+1合作"中欧新合作形式的推动下,立陶宛作为参与国积极融入,双方在基础设施和交通物流的合作中获得新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一带一路"在整个欧洲的影响。2017年6月,

立陶宛国家铁路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首趟「中欧班列」经停立陶宛。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中欧班列运行示意图

立陶宛在工农业、旅游业比较发达,经全球产业转移后我国也跻身工农业大国,旅游业同样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双方应顺应潮流加深行业产业交流。立陶宛的

生物技术领域和激光技术领域早已在上世纪80年代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两国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更应该互惠互利,学习各方经验。

立陶宛“独立史”:为何从滨海小国变成欧洲大陆的“漩涡中心”?

立陶宛的夏季度假圣地·库尔斯沙嘴

参考资料:

  • 蔡天新.立陶宛:消逝的大公国.《 CNKI;WanFang 》
  • 吴倩华.欧洲地理信息评估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 林贤报.评1812年俄法战争的性质.《 CNKI 》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