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到今天表現對於禮的尊重,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在餐桌禮儀上。酒禮和餐禮有一定的交集,但也不完全一致。如果一個人回到古代,最熟悉的禮儀,一定是餐禮。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一、餐禮

中國人餐桌禮儀講究十分多,到今天依然有很多流傳下來。這些都是酒禮的基本,是需要每個喝酒的人需要明白的禮節。若是對基本餐禮都不瞭解,那就無法瞭解酒禮。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需要注意的餐禮:吃飯的時候,主人先動筷子,客人後動筷子。吃飯前不能搓雙手,避免給人感覺貪婪。飯菜比較燙,可以放置不吃,但不能用手扇,那樣看上去過於粗野。吃飯的時候不能弄得滿桌是飯,滿桌是湯,看上去不潔淨。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不能在盤子裡用筷子、勺子亂翻,不能當席剔牙。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筷子插到米飯上。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二、賓主酒禮

賓主酒禮是酒禮的基礎部分,屬於酒禮的地基。飲酒之人,這些禮節應該爛熟於胸。

1.賓主定位

進行酒宴,要有座次。一般情況下,主人做上首,客人坐主人左手下首,主人的陪客位於客人的下首。在客人一定在主人落座之前,一直保持站立姿勢,等到主人落座,客人才能坐下。基本原則“左為上,右為次”。這是源自《禮記》的習俗“席南鄉(向)北鄉(向),以西方為上”的含義。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2.敬酒之禮

敬酒之禮簡稱“酒過三巡”。在中國喝酒,前三杯酒不是對某一個人的,而是主人對於客人的敬意,體現了酒席的主題。第一杯酒,一定是主人敬客人。第二杯酒,一般是客人酬謝主人,第三杯酒,則是主人接受客人酬謝後的回敬。在三杯酒的間歇,從喝酒前動筷子,以備讓婦女兒童可以進食,到第三杯酒喝下,一共搖動五次筷子,這就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在喝酒的同時,可能要伴以贈送禮物、舞蹈、詩歌吟唱等一些物質或精神的交流,酒杯也由漢人的小杯變為少數民族的大杯。但是中國酒桌前三巡的酒禮卻是哪裡都有,只有不飲酒的民族沒有這些講究罷了。這裡能清楚看到,雖然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但是在民族習慣上還是有相通的禮儀。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3.敬酒儀式

在“酒過三巡”之後,就是單獨敬酒環節。在中國,單獨敬酒有很多方式,最常見的碰杯禮,在中國有些地方,甚至一定要雙方酒杯相碰發出聲音,酒飛出杯子為最佳。但是這一習俗隨著文明發展,漸漸被捨棄,雙方變成輕輕碰杯,而且客人的酒杯一定低於主人的酒杯。但是隨著酒桌越來越大,很多時候無法碰杯,於是發明了輕磕桌面的禮儀。但是在磕桌之後,舉杯的方式不能一隻手,一般是兩隻手舉杯,形似抱拳,是中國“抱拳禮”的延伸,而且一定要主人先飲,客人後飲。有些地方,客人飲酒後要將酒杯倒扣與主人面前,以示行跪謝大禮,出現這種禮儀場合比較罕見,不能輕易濫用。在少數民族,如壯族、苗族、彝族等地區,還有交杯禮、交臂禮、轉轉酒等當地禮節,一般客隨主便,這個時候客人一定要按照民族兄弟們的要求飲酒。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高山流水敬酒禮

4.長幼有序

中國自古敬孝道,體現在酒桌上,那就是長者的位置一定是在幼者的上首。以至於有些時候,雖然是主人,卻把主位讓給客人長者,以示主人對客人的尊敬,這種習俗能充分體現客人在主人中心目的地位。在這種酒席宴上,長者客人的身份相當尊貴,即使同為客人,也不能提出自己與長者是同樣的人,應該享受相同的禮節,相反的,是普通客人要把長者客人當作主人,在酒席中應把長者客人當作主人一樣禮遇。比如,同為飲酒,長者客人不須全部飲閉,但是客人一定要清空酒杯。再比如長者客人對主人的陪客下的命令,在餐桌上就相當於主人下的命令。這是中國孝道“長幼有序”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孝道文化在餐桌上的體現,世界上其他國家很少有這種特色。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三、君臣之禮

一般情況下,主客身份是會隨著時間、地點發生變化。比如今天我請客你飲酒宴,明天就變成你請客我飲酒宴,這個時候只是主客身份變了罷了,不影響彼此感情。但是中國古代有一類宴席,永遠不可能變成你我身份變更,這就是君臣之宴,在這種酒席上君臣之禮非常重要。

君臣之宴中,餐具擺放就不一樣。《禮記》有記載“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大夫側尊用棜,士側尊用禁。”由此可見同為酒器,君的酒器與大夫、士都不一樣。同樣的飲酒禮儀也不一樣,君臣禮中“酒過三巡”同為君發起。根據古代“君仁臣忠”的觀點,在喝酒時食菜,也必須根據君命才能執行,而且臣子必須由近及遠,臣子前面距離君近的臣子尚未動筷子,則臣子絕對不能動筷子。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大堂酒宴

這種繁瑣的“君臣禮”今天最常見的是商務餐,即同為平等的商務夥伴,但是因為市場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供求關係,形成隱形的“君臣之禮”。最典型的出現就是酒器不同,主人用小杯,客人用大杯。若是形成默契,這就是典型的君臣之禮。在君臣之禮的商務餐中,會隨著需求不同,體現的酒禮不同。比如在特定的菜品中,酒席中“君”的菜品就與常人不一樣。黨的十八大之後,基本上這種酒禮在行政機關已經消失,改為自助餐和冷餐宴。但是在一些民間商務宴席上,這種情況還有存在,對於普通人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人會有特別深的認識,對社會產生深深的恐懼。

寒言冰語

中國酒禮是中國酒文化應用最廣的一種文化,它的實用性和應用廣泛性是中國古典文化之最。文中所描述的簡單酒禮都屬於常識性必須要明白的內容。酒禮也是中國餐飲文化的一環,除非一箇中國人自小吃漢堡、牛排長大,對於中國酒禮完全不懂,做一個“香蕉人”,這種人也不必自稱是中國人,他只是長得像中國人而已。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男人,要喝酒,就必須把這些酒禮記得滾瓜爛熟。

因為這些酒禮是一個人素質的基本體現。比如前文所說“餐禮篇”內容,若是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一點都不懂,這種人叫做“粗野之人”,也就不必一起吃飯。若是有人飲酒前能做到,但是飲酒後做不到,說明這個心口不一,用俗語說就是“飄”了。這種人城府不深,屬於秋後的螞蚱,長不了。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餐桌剔牙很不文明

再比如賓主之禮,在酒過三巡之前有固定的儀式。若是有客人在餐前突然跳出來表示不合適,這個人要麼是“貴賓”,主人忽視的客人,要麼就是“跳樑小醜”。這種情況主人應該隨機應變,若是有真正的貴客,還是要請上主位。若是跳樑小醜,主人該怎麼處理及時處理,避免影響酒宴進行。

在一般宴席中,年輕人最常犯的錯誤是“叩杯禮”。酒場上叩杯禮等同於長跪大叩之禮,一般是指酒宴中氣氛熱烈,客人對於主人行大禮表示感謝,一般主人也會欣然陪同。一般進行叩杯禮時,客人的酒杯要大,主人的酒杯要小,若是同樣大,就沒有必要舉行叩杯禮。若是年輕人在酒席之初就行次大禮,主人一般會警覺,這是客人故意下的絆子,還是客人打算將主人灌醉有什麼企圖,這種酒宴往往會不歡而散。這是因為年輕人不懂禮儀,不明白叩杯禮要用大杯,只是模仿別人將杯中酒清空,卻不知道這是一種禮節,若一定要行此叩杯禮,也一定要舉個大杯子。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在古代記載中,違逆君臣之禮一般都是壞人所為。如金朝金熙宗完顏亮,此人心狠手辣,最後被拔去皇帝名號,被稱為海陵王。他在君臣宴中會親自持劍監酒,若臣子不飲酒他會當席殺人。所以簡簡單單的酒宴就能看出完顏亮的操守,這種對飲酒都如此苛責的人,必定沒有好下場。同樣的違背君臣禮的也有臣子,比如唐昭宗飲宴時,權臣李茂貞曾逼皇帝飲酒,可見當時朝綱敗壞。難怪有人說那個時代“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李茂貞的出現證明大唐的氣數已盡。

中國酒禮本身是中國儒教禮教文化的延伸,屬於一種男人文化,帶有明顯的男人氣質,對女人極不友好。在這種客觀情況下,女人要視客觀情況而定,莫要貿然在酒場行動。若女人遵守和男人一樣的酒令,和男人飲同樣的酒,此時會被酒桌男人認為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會非常受到男人歡迎。

在今天酒宴中,最常見的一種公然違反酒禮的行為是“抗酒”

。中國酒場有潛規則,即“非酒莫言”,就是說不喝酒的人,在酒桌上不要說話。畢竟今天物質豐富,酒桌上菜品不少,不喝酒的人吃菜就行,沒有人會要挾不會喝酒的人喝酒。但是實際上有人是不會喝酒,但是會“安排別人喝酒”,這就是“抗酒”。這種人是女人則屬於“後宮干政”,是男人則屬於“太監專權”,屬於酒場非常令人討厭的一類人。另一類的人則屬於不能喝酒,酒量差,在酒場上認個錯,一般沒人會為難。但是怕有些人以“酒量不行”為理由胡言亂語,甚至用手捂酒杯,這就是一種非常差的品質,俗稱“奸佞小人”。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酒場知禮,本質上是在酒場看“酒德”。有的人看上去文質彬彬,但是喝了酒後會唱歌、發酒瘋、對女性騷擾說話,這都是非常不雅的行為。能夠看出這種人道貌岸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是典型的偽君子。在酒場,要熟知各種禮儀,避免酒場犯錯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更要以酒修德,不能喝酒就不喝酒,不喝酒就更不要說話。在酒桌上,嘴的功能是吃飯喝酒,絕對不是說話,雖然酒場上是交流的很好地點,但是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嘴,說話直奔主題,不該說的話不要多說。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絕對不是為了喝酒而喝酒。酒背後所蘊藏龐雜文化體系,攀枝錯節,需要人細細體味,既是酒味,又超脫普通飲酒味道。對於中國人,飲酒往往意味著氣魄,是一個人心胸大小的體現。


酒禮:中國人從古至今堅持的禮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