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當前,新冠疫情在我國蔓延擴散的勢頭基本得到控制,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明顯的短期衝擊。綜合考慮經濟理論、歷史經驗,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實際和潛力空間等諸多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下階段,宏觀政策要繼續強化逆週期調節,協調發力對沖疫情影響,促進經濟加快恢復,釋放發展潛力和動能,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影響顯著

本次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在全國範圍快速擴散,擾亂了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

從宏觀層面看,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明顯衝擊。本次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具有相似之處,但如今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我國經濟結構、增長動力、應急處理水平等都已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疫情在國內和國外的擴散能力和防控難度也有差別,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預計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比“非典”更深。

2003年,美國經濟開始從互聯網泡沫破裂中恢復,全球經濟逐漸步入擴張期。當時,我國加入WTO不久,正向全球製造工廠加快發展,加上對外貿易紅利釋放,經濟正步入兩位數增長的快速擴張期。從數據上看,“非典”僅對2003年二季度GDP形成衝擊,增速較一季度回落兩個百分點至9.1%,但並未改變經濟的回升趨勢,2003年全年GDP增長10%,仍創下1996年至當時的新高(見圖1)。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1 中國、美國、全球GDP增速

反觀近期,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弱水平,貿易形勢複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加大並延續。與此同時,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預期之外的衝擊。受停工停產影響,2020年2月我國製造業PMI指數下滑至35.7%,非製造業PMI指數下滑至29.6%,均跌落至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低點(見圖2)。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程度超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2 中國製造業與非製造業PMI指數

從中觀層面看,新冠疫情比“非典”對行業的影響範圍更廣、影響程度更深。當年“非典”大範圍傳播時,春節假期後的復工復產已經完成,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整通暢,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出口增速亦未受到明顯影響。主要受衝擊的領域是消費,2003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開始下滑,從3月的9.3%降至7.7%,5月進一步探底至4.3%,創下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低,但6月疫情得到控制之後,7月就回升到了9.8%,基本恢復到了疫情之前水平。

相比於“非典”主要對消費形成衝擊,新冠疫情則導致了消費抑制、投資延後、出口替代等更大範圍、更深程度的衝擊。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明顯變遷,2003年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9%,目前卻接近60%,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也由35.4%提升到57.8%,意味著疫情通過服務業和消費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更深(見圖3)。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3 我國產業和需求結構

而且,本次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娛樂、影視等傳統旺季消費受到明顯抑制。2020年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0.5%,為有數據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由於假期延長以及復工復產滯後,中小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導致產業鏈不順暢,工業生產和投資進度明顯延遲。2020年2月,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僅有39.5萬噸,比去年同期下滑近20%;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24.5%,均創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低(見圖4)。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疫情為“全球大流行”,外貿企業面臨復工、履約、運輸、貿易壁壘等難題,貿易出現波動在所難免。2020年1~2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7.2%,貿易差額也轉為71億美元的逆差。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4 2020年1~2月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速

從微觀層面看,新冠疫情導致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資金鍊脆弱,生產經營面臨困難。清華大學的一項對1435家中小企業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問卷調查顯示,35.96%的企業賬上現金餘額僅能維持生存1個月,31.92%的企業可以維持生存2個月,兩項合計67.88%的企業賬上現金能夠維持生存不超過2個月。31.08%的企業估計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27.8%的企業估計下降幅度為20%~50%,兩項合計58.88%的企業預計今年營業收入下滑20%以上。為渡過難關,22.79%的企業計劃減員降薪,15.75%的企業計劃停產歇業,21.25%的企業準備貸款,另有10.24%的企業打算進行民間借貸。另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020年3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湖北以外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已經超過96%,但中小企業開工率僅有60%。由此可見,中小企業生存壓力明顯增加,減稅降費、獲取資金支持等需求提升,倘若這些困難得不到有效解決,影響將進一步外溢至就業、民生、社會安定等更多領域。

從全球層面看,新冠疫情加速傳播,為經濟金融發展增添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

當前,疫情在國外傳播呈現加快趨勢,已有近200多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海外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遠高於國內,美國、意大利確診病例已經超過8萬例,西班牙確診病例超過6萬例,德國確診病例超過4萬例,伊朗、法國、瑞士、英國確診病例均已經突破1萬例(見圖5)。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5 新冠肺炎疫情當日新增和累計確診病例數量

為應對疫情衝擊,多國政府紛紛提升疫情應對級別,美聯儲原定2020年3月19日議息會議之前啟動兩次緊急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0.25%,同時宣佈5000億美元國債和2000億美元抵押支持債券共70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此前只有互聯網泡沫破滅、9·11事件和次貸危機等時期美聯儲曾實施緊急降息,而資產購買計劃也意味著量化寬鬆政策(QE)時隔5年後重啟。緊接著,美聯儲啟用次貸危機時的救市工具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一級交易商信貸支持工具(PDCF)、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MMLF),又推出無限量QE,美財政部也同步推出2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與此同時,多個經濟體央行跟進降息或加大貨幣政策寬鬆力度,二十國集團(G20)也發表聲明稱,將竭盡所能使用現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害(見表1)。

表1 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動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雖然美聯儲出臺大規模寬鬆政策救市,但海外疫情防控前景不明、預期悲觀,疊加石油價格戰引發金融市場大幅震盪,恐慌情緒加重,VIX指數一度飆升至80以上,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美股呈現“一天海水、一天火焰”的走勢,不僅兩週之內觸發四次熔斷,同時又因美聯儲推出無限量QE,以及市場預期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協議的達成,爆出10%的單日漲幅。在市場避險情緒帶動下,美元指數迅速升破100關口,引發非美貨幣貶值,澳元兌美元自年初貶值超過10%,英鎊兌美元貶值超過7%,加重了危機情緒的傳染(見圖6、圖7)。鑑於全球經濟前景不樂觀,經合組織大幅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0.5個百分點至2.4%,並警告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將跌至1.5%。可以預見,疫情為全球經濟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幾成定局,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或被重塑,這些影響都會通過生產消費、國際貿易、資本流動、市場情緒等渠道傳導至國內。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6 標準普爾500波動率指數(VIX)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7 美國三大股指日漲跌幅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經濟理論上看。疫情引發的經濟波動本質上是對經濟的外生衝擊,具有偶然性、暫時性、局部性特徵,對於規模體量大、抗風險能力強的大型經濟體而言,經濟肌體本身是健康的,只要疫情在控制範圍之內,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沒有遭受根本破壞,短期衝擊不會導致經濟走勢與長期發展趨勢出現過大偏離。

傳統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的長期增長能力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一是資本積累及其增速。經歷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我國擁有雄厚的資本積累,並不會因疫情的爆發而發生根本滅失。二是勞動力及人力資本積累。在科研團隊加緊攻關和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之下,國內新冠的病死率及其增速基本控制在較低水平,而且疫情期間各階段教育通過網絡教學不停學,疫情過後也會引起人們對健康以及相關技能教育的更加重視,故疫情對勞動力市場和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是短期的和有限的。三是技術進步。疫情並不會阻礙技術進步的進程,反而在抗擊疫情中出現的新需求、新模式,會促進新技術的加快研發和應用。

從歷史經驗上看。無論是2009年後陸續認定的五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還是追溯到更早的1918年在美國流行的大流感,雖對經濟造成衝擊,但疫情結束之後經濟逐漸向長期趨勢迴歸。與之相比,當前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要遠遠強於1918年的美國,以及2009年後的墨西哥、巴基斯坦、西非國家、巴西、剛果(金)等經濟體。因此,我國經濟在疫情過後向長期趨勢恢復也將是必然趨勢(見圖8)。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Wind數據庫。

圖8 歷次PHEIC代表國家及經濟增速

從發展實際上看。我國經濟發展基礎雄厚,韌性不斷增強。總量方面,2019年我國GDP規模接近10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2013年我國在全球商品貿易總額中的佔比達到10.9%,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2018年這一比重進一步提升至11.8%,高於美國0.9個百分點(見圖9)。我國經濟增速始終明顯高於全球經濟增速,成為持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9 中國、美國進出口總額及佔全球比重

結構方面。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整體呈上升趨勢,工業體系完備,製造業門類齊全,產業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逐漸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升級,2019年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和8.4%,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3.1個和2.7個百分點。需求結構正沿著發達經濟體的路徑演進,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投資對穩增長的作用不斷提升,以國內為主的內需型發展能力進一步夯實。麥肯錫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下降,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上升。

趨勢方面。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模式由過去追求規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長向注重質量效率的集約式增長全面轉型,經濟動能正由傳統的舊動能向新動能全面升級。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自貿區發展加速推進,負面清單不斷縮減,營商環境日益優化,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外資源源流入。另外,我國有強有力的風險抵禦和處置能力,外匯儲備規模始終位於3萬億美元以上,去年成功化解了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說明我國有能力抵禦各種內外部衝擊。

從潛力空間上看。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內需潛力巨大,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疫情對一部分領域造成衝擊,讓我們看到社會生活領域還存在明顯短板和薄弱環節,這也拓展出新的發展空間。

消費方面。傳統實物消費、服務消費等領域被抑制,但這部分消費與生產生活聯繫緊密,疫情過後會有明顯釋放。一些新的消費模式和需求在抗擊疫情過程中興起,線上消費、網上娛樂、在線醫療、遠程教學等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新型消費、升級消費逐步培育壯大。此外,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本次疫情的突然襲擊,健康將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健康管理、醫療保健、衛生防疫、育兒養老等領域仍然存在需求缺口,未來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投資方面。在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回落之時,投資要充分做好補充和替代,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基建和製造業受疫情影響開工進度延後,但重大項目儲備已在計劃之內,要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打通務工人員返工通道,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的建設進度。交通、通信、電力、燃氣、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改造、節能環保等城鎮化建設仍是傳統發力領域。疫情引致的居家辦公、線上消費、無人配送、遠程金融服務等需求將帶動新一輪投資增長。5G網絡、數據中心、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基建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另外,公共衛生、醫療防疫、高端醫療裝備、應急系統等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在補短板過程中也有助於帶動投資增長。根據已公開的信息,22個省2020年計劃投資規模超過7萬億元,可見,基建投資將成為託底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力點。

外貿方面。隨著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外貿的不確定性將會增加。疫情期間,對內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的保障,促進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對外要加強與貿易伙伴的聯絡協商,及時溝通復工進展、訂單安排、合同履約等情況,爭取獲得理解和支持,穩定出口商品的市場份額。同時,在主要西方國家封鎖國際交流之際,我國要把握時機,加強與其他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以此拓展國際貿易,鞏固、延伸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此外,在海外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我國防疫形勢向好,金融市場波動相對較小,人民幣資產對國際資本具有吸引力,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安商、穩商等工作,將成為吸引外資的契機,但必須謹慎提防投機性遊資,提早準備有效應對資本大規模流出可能引發的風險。

綜上而言,考慮經濟理論、歷史經驗,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實際和潛力空間等諸多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強化逆週期調節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疫情爆發以來,逆週期調控政策逐漸發力,各項貨幣、財政政策及時出臺落地實施。截至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8萬億元,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疫情防控資金已超過1100億元,為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就貨幣政策而言。一方面,及時投放資金,保證市場所需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此外,出臺專項政策,加大精準支持力度。2020年1月31日,央行設立3000億元抗疫專項再貸款,財政給予一半貼息,貸款利率低於1.6%,目前已發放超過1800億元;2月26日,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並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主要用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目前已發放超過1100億元;此外,多部門聯合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併力爭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較上年平均水平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就財政政策而言。一方面,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安排財政資金用於患者醫療救治費用補助、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防控設備、物資採購、疫苗研發等方面。另一方面,給予稅費優惠。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取得的收入,對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等,免徵增值稅;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住宿、旅遊、交通運輸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緩繳住房公積金,減輕疫情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此外,積極支持經濟恢復。提前下達今年新增地方債限額,加快地方債發行節奏;對財政出資基金的設立和運營展開進一步規範,督促財政資金髮揮好帶動社會投資的槓桿作用。

下階段,要在做好抗擊疫情的同時,逐步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通道,分級分類將生產生活恢復到正常狀態。疫情結束後,要促進經濟加快恢復,釋放發展潛力和動能。宏觀政策要堅持強化逆週期調節,協調發力對沖疫情影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要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並綜合考慮疫情防控、經濟發展、通貨膨脹、國外衝擊等各方面因素,適時適度使用各種政策工具,保障經濟平穩運行。貨幣政策在“以我為主”的同時,要增加政策彈性。要繼續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MLF、降準等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下調政策利率,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下降。要落實好已經出臺的專項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提高信貸投放精準度,確保資金快速、準確到達所需領域。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引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製造業、民營企業、脫貧攻堅、民生就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靈活做好還本、付息、展期、續貸等安排,保證企業資金鍊完整。加快銀行資本補充進度,適度提高不良容忍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要加強風險防範,尤其是對美元升值導致的資本回流,要提高警惕並有效應對。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要充分發揮財政對彌補資源配置市場失靈和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積極籌措資金,更大力度減稅降費,適度擴大赤字規模,切實保障重點支出,併發揮好財政資金槓桿職能。儘快落實已出臺的財政貼息、減稅降費、緩繳稅款等政策,針對性地出臺支持復工復產、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專項稅費減免政策,切實降低企業負擔。持續加大對疫情防控的經費保障,確保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資金充足,加大對公共衛生防疫領域補短板的財政支持力度。繼續優化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確保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要提高政策空間,適度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可將2020年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擴大國債發行規模,亦可視情況考慮發行特別國債,專款用於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補短板;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加快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儘早形成有效投資,促進基建投資發揮託底作用。

另外,政策之間要強化協調配合。例如,繼續用好財政對貸款貼息、擔保補貼等,發揮政策合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統籌推進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工作,金融、財政、監管等方面都要給予配套支持,與企業共克時艱。

作者溫彬系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馮柏系研究員

「原創」溫彬 馮柏:宏觀政策協調發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