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入侵”现象

我们需要警惕的,并不是那些喜欢过洋节,喜欢吃西餐,喜欢看外国影视剧的年轻人。鉴湖女侠秋瑾,爱穿和服,其著名照片就是身穿和服手持倭刀的形象。但没人会因此认为她是一个洋奴汉奸。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明明自己就是中国人,却称呼其他人“支那人”的人。我们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如此之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不希望当中国人。

谈谈“文化入侵”现象


一、“文化”和“文化入侵”的定义

何谓文化?目前我过看到最贴切的定义可能是钱穆先生的定义: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所谓的文化入侵,就是指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传入这个国家,然后被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人所接受。

文化入侵现象发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武力入侵者强制要求被武力入侵的一方接受武力入侵者的文化(比如清初的剃发易服)。另一种是一方自动主动吸纳对方的文化(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脱亚入欧)。对应的,发生文化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入侵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军事实力特别强,二是入侵文化所代表的民族经济实力特别强。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入侵主要是指后一种,针对西方文化因素逐渐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主动接纳外族文化的现象,从古至今可以发现它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入侵的那个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日子往往过得更好。注意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可能是相反的,武力入侵者可能反而受到被入侵者的文化侵袭。比如历史上侵入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多接受了汉族文化。

二、发生文化入侵的原因

从这点可以发现,这种主动吸收外族文化的起因,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爱屋及乌的富国效应。古代时中华文化向周围辐射,要超过反向的文化输出。近代则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扩张。其共同点都是文化从生产力发达、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向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入侵。

(上面说的是一个大致的文化扩张方向,并不是完全绝对的。有时一些生产力落后的地方也会向生产力发达的地方输出一些文化因素。比如抽烟就是从印第安人传到欧洲人那里,再传到全世界的。)

今天大家都在说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是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同样处于中国西方的非洲国家的文化,要想入侵中国显然就没那么容易。所以说这个文化入侵与否,谁入侵谁,说穿了还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来决定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人民生活水平高,生产力发达的时候,它的文化就有可能入侵到其他国家去。因为人人都想过好日子,尤其是物质生活条件能高一点。(所以无论全球的小清新们如何向往不丹式的“幸福国家”,但实际上没有国家会照着不丹的样子来塑造自己。)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赶超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会受到质疑。明治维新时,大久保利通甚至禁止相扑,认为赤身露体不是文明世界的风俗。中国也有新文化运动,鲁迅直接说中国的书要少读。反过来也一样,当一个曾经衰落的国家,在振作复兴起来后,它的旧有文化也会曾经被抛弃,然后又被捡回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风行西式婚礼,甚至排斥和服,到日俄战争胜利后,和服重新在日本民间成为礼服。

三、需要防止文化入侵吗?

那文化的入侵是否就是洪水猛兽呢?这需要分两种情况来看。如果一种文化入侵,给被入侵者带来经济上物质上的危害,那可能需要通过强制手段去阻止。比如说西汉时中行说曾劝阻匈奴使用汉朝器物,因为匈奴生产力不如汉朝,若养成使用汉朝奢侈品的习惯,就无法回到匈奴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本是匈奴能够与汉朝抗衡的战斗力来源。又比如周武王曾经禁止周人像商人那样聚众饮酒,因为在生产力很低下的年代,养成群饮的习惯,会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于酿酒,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有时候文化入侵本身并未造成物质上或经济上的风险,但是仍会遭到被入侵一方很多人反对。这主要是源于不同生活之间本能的互相排斥,就好像甜党和咸党之间互相看不惯一样。这种单纯的看不惯会升级到担心本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会因此消亡,从而丧失民族特征。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就披发左衽了。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对于第一种文化入侵,我们应当使用强制手段坚决阻止,因为那会给民族带来物质上的毁灭性后果。但是对于第二种文化入侵却需要分情况对待。

我们担心第二种文化入侵,关键是害怕它会使我们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导致民族逐渐走向消亡。就像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入侵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随之这个民族本身也就逐渐消亡了。

但这里我们可能过分夸大了接受外族生活方式对民族消亡所起的作用。真正让民族消亡的,其实并不是生活方式或者说某些文化符号的变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活方式变化很大。汉族人穿了上千年的靴子,就是少数民族那里传来的。明末清初,剃发易服,汉族人普遍以为自己完蛋了,孔子担心的披发左衽真的出现了。但到今天我们发现,尽管汉服消亡了,汉族却毫无消亡的迹象。甚至从满洲人民族服装简化而来的长袍、马褂、旗袍,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变成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标识之一。

四、文化符号的变更甚至消亡不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民族意识的消亡

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存亡的,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民族的人是否还认为自己属于那个族群?这点上汉族人融化其他民族的水平相当高,汉人甚至在自己的官方史书中写匈奴和汉人同属炎黄子孙。接受这一点的匈奴人就会相对容易产生“不自外于中华”的感觉。而不接受这一点的匈奴人就算汉化程度很深,也仍然是另一个民族(灭亡西晋的刘渊就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匈奴人)。想到我们传说日本人是徐福东渡童男童女的后代,真的很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

而文化,也就是生活方式,对于决定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作用,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人和当时的英国人生活方式上相差很小。但是当美国人以认为自己属于另一个民族时,他们就已经分道扬镳了。一些绿营的台湾人,虽然也说中国话,用中国字,但是他们已经不自认为是中国人。卢旺达大屠杀时,图西族和胡图族人从外貌和生活习惯上都非常接近,但是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属于两个民族。

那是什么决定了民族意识呢?说穿了很简单,就是从小的教育决定的。从小被教育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就会一直认为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将来要改变非常困难。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台湾时,一家人里面的爷爷欢呼雀跃,而父亲却痛哭流涕。爷爷痛斥父亲说:是我们赢了!你哭什么?一家人在完全相同的方式中生活,但是爷爷和父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民族意识。这可能就是从小接受的民族意识教育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五、小结

我们需要警惕的,并不是那些喜欢过洋节,喜欢吃西餐,喜欢看外国影视剧的年轻人。鉴湖女侠秋瑾,爱穿和服,其著名照片就是身穿和服手持倭刀的形象。但没人会因此认为她是一个洋奴汉奸。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明明自己就是中国人,却称呼其他人“支那人”的人。我们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如此之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不希望当中国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应当在全国各族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