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友:目光在未來|中國律所領軍人物

2020年9月25日,安理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正式開業。年初,東京辦公室亦已順利落成。2001年創立於北京的安理如今已擁有10家國內外辦公室。從低調內斂到規模佈局,這家成立了19年之久的律師事務所在近幾年連續快速發展。

專注於商事領域法律服務,深耕房地產等傳統業務,又保持著對TMT、影視娛樂、區塊鏈等新興領域的探索;走過“個人所”、精品化和適度規模化等發展階段,又大膽推進一體化轉型,探索中型所的變革之路——“傳統”與“新銳”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在安理身上並存。

作為律所的掌舵者,王清友在幾年前為安理確定了簡潔有力的slogan——

“安理向未來”。

1988年,21歲的王清友從山東農村考入中國政法大學。只是質樸和單純地認為政法院校畢業後有鐵飯碗,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小夥子,當時還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對中國的法治建設能做出什麼貢獻。

如今已年過半百的王清友,身材精瘦,採訪當天穿著一身筆挺的西裝,交談中已經不見半點兒山東口音,儒雅且風趣。

王清友是安理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任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北京仲裁委員會等仲裁機構的仲裁員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員會法律專家庫成員等社會職務。

政法大學四年本科教育給了王清友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嚴謹的法律思維,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北京市政府職能部門,做著一份和法律關係不大的工作,也算在北京初步站穩了腳跟。

他畢業這一年,中國律師圈很忙,近三十年後依舊活躍在市場上的諸多老牌知名律師事務所都成立於1992年。

王清友想成為一名律師,不再滿足於機關鐵飯碗帶來的穩定感。

1993年他順利拿到律師執業資格證,隨後進入北京大學經濟法專業攻讀在職研究生。這讓他即使從事的工作與法律關係不大,但專業知識上始終沒有掉隊。

同時他還在北京市第一律師事務所做兼職律師,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實操能力。

1995年底,王清友正式辭去體制內的工作,成為一名專職律師。經歷了初期的困惑和迷茫,經過兩年的磨合適應後,他選擇了獨立執業,但在第一個獨立辦理的開庭案子中就遭遇了理論和實踐的嚴重脫節。

意識到現有平臺沒有辦法提供給他正規培訓和系統學習,他在同學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倫律師事務所。在中倫的近四年時間裡,王清友“開啟了不一樣的職業生涯”,意識到“原來這才是做律師”。

“你接觸的客戶、看到的法律文件以及整套的工作方式方法都不一樣,所以(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他感慨道。

在中倫“主攻”房地產業務所打下的專業基礎,也幫助他後來創辦律所並帶領其從以房地產業務為立身核心,到逐步增闢業務領域發展為商事綜合強所。

創辦安理律師事務所,王清友31歲,剛過而立之年。

想嘗試沒有走過的路,更想驗證一下自己到底“行不行”,憑著一股年輕人的熱血和激情,2001年冬天,他和另外6名同在紅圈所執業的年輕律師,以20多美金/平米的價格在朝陽門豐聯廣場租下了300多平米的辦公室,希望在北京市律師行業開創一番事業。

律所創辦初期,情況並不十分理想。安理成立兩年時間,除了王清友之外的6名合夥人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他和剩下不到10人規模的小律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舉步維艱。

“既然是創業就不能看當下,要看未來。”王清友執拗地咬牙堅挺。

骨子裡有著山東漢子不服輸的韌性,他說自己不能接受安理就這麼沒了,“死也得死在安理,轟轟烈烈。”

靠著這股韌勁兒,王清友與安理共同走過了兩個五年。期間律所平穩發展,規模始終維持在四五十人。

安理沒有銷聲匿跡,而是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所平穩發展,躋身至北京律所中游靠前。

安理創辦前十年的運營模式,王清友調侃地稱之為“作坊式”,雖然聚集了一群人,但律所是“作坊主”的,“跟其他人沒有關係,也沒人去考慮決策與發展。”

2010年12月,北京市朝陽區第一屆律師協會成立,王清友當選副會長。參與律協工作給了他很大的觸動。“很直接地感受到律師行業是有組織的,而且這個組織是在思考行業未來的,是在引領行業發展的,承載了這個行業的願景和使命。”

同時,律協平臺讓他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律師和律所,瞭解到了他們的歷史與當下以及對律師行業未來的思考和踐行。

從“個人所”轉型成真正意義上的合夥所,從相對粗放發展轉型為有明確的定位與戰略,從不知道下一個五年會如何到樹立成為“百年老店”的願景,即將迎來創立10週年的安理,一場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率先從設定律所發展定位開始。深刻反思過往歷程和當下處境,明確了自身優勢和短板,安理為自己確立了“精品化發展”的道路。“我們希望專業人員是精品的,專業能力是精品的,專業服務是精品的,要能同時得到客戶和同行的認可和尊敬。”王清友闡釋道。

通過對業內各家精品所發展情況的深入研究,結合自身實際,安理在“精品化發展”的理念下設立了三個五年目標:一是總創收進入北京前50名,二是讓安理的名字在業內從低調到為人知曉,三是律師執業人數過百。

配合這一發展理念,在律所運營制度上安理也做出了創新。區分於傳統的提成所或上繳固定成本的律所,安理採用了成本分擔的形式,即在財務完全透明化後,根據相應的規則,由合夥人共擔成本。讓律所的成本支出和收益與每一位合夥人緊密相關,合夥人從旁觀者變為律所的建設者。

2013年,安理設置了管理委員會作為日常決策機構,併成立各地辦公室執行委員會和監督機構,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現代化律所管理架構。

在業內較早地確立精品化與適度規模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安理的選擇是有前瞻性的,事務所也在短期內就收穫了明顯的改變和提升,吸引了大批優秀律師加盟。

然而,僅僅是管理模式的升級,並不足以實現組織的強凝聚和持續發展。如何能讓這些優秀的律師不僅是物理空間上聚集在一起,而且真正在業務上能緊密協同,以各自的優勢相結合,發揮出更大的能量?業內,“一體化”成為了一個被廣為熱議但尚待驗證的“答案”。

但王清友堅信,“一體化”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2016年初,王清友聯合5位合夥人,以無限權益合夥人身份,建立了以計點製為基礎的一體化試點團隊,標誌著安理進入“3.0二元制時代”。

一體化試點團隊是一個緊密的整體,業務上各有所長,分工協作,統一調配人員,組織優勢力量,服務中大型客戶。這是數名合夥人及律師以一個單位進行戰術調配,以實現更強作戰能力及更大效益的嘗試。

試點團隊服務實力和業績表現的連續高速增長帶動了律所內更多一體化團隊的自發設立。

2017年,處於快速發展勢頭的安理設計了總體的戰略規劃綱要,確立了“適度規模、戰略優先、志同道合、逐步發展”的理念,推行“靶向佈局”的分所戰略,開始加快全國布點。

2018年,安理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所有律師進團隊,不再保留獨立執業律師。

2019年底,世澤律師事務所原創始合夥人姬軍律師攜團隊加入安理,此前姬軍已在團隊內部實行了多年的一體化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隨後,全所層面的一體化制度也已制定完成。這份重要制度融合了多方經驗,解決了一體化中的律所成本控制和激勵措施兩大核心問題。

王清友十分清楚,改革需要徹底蛻變,也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整體推動,也需要雙向選擇。安理選擇了“分步走”的實施策略,以一個個的一體化團隊來逐步建立事務所的一體化文化和機制。

目前,已有10餘個團隊採用了一體化的模式,覆蓋逾60%的合夥人和律師。

“這個比例以後只會越來越高。”他說。

做一家不可替代的“芯片級”商事強所,是安理在多年專注於商事業務後給自己的最新定位。這體現了安理的專業精深。

經過多年發展,安理形成了房地產與建設工程、爭議解決為核心業務,覆蓋基礎設施與項目融資、資本市場與證券、反壟斷與競爭法、影視文化娛樂、TMT、公司業務、境外投資、知識產權、勞動法、刑事業務、銀行與金融、礦產與能源、國際貿易、私募股權與投資基金、航空業務、外商直接投資、收購兼併、政府法律服務等業務領域的全面業務佈局。

2018年底,《亞洲法律雜誌》(ALB)從新增核心合夥人、新設辦公室、新增重要客戶、新增業務領域、創收增長和律師人數等多個指標評選“年度成長律所”,通常獲獎的多為新設的律所,成立已有17年的安理赫然在列。此外,近年來安理還在錢伯斯、The Legal 500、商法等國際知名法律評級機構的榜單中屢屢斬獲佳績,湧現一批明星律師和合夥人。

王清友說,他可能是中國律師界為數不多經歷過“所有律所組織形式”的主任之一:國辦所、合夥所、“個人所”,“作坊式”、精品化、規模化,再引領律所從團隊一體化到向全所一體化邁進……

“安理在中國律師界也因此具有了相當的典型性,我們更懂得各種組織形式下律所的固有問題和解決之道。整個律師行業都必然要走這條通向未來的轉型改革之路,而安理十年前就已經踏上了征程。”王清友說。

2019年7月,安理與地處北京CBD核心區的財富金融中心(FFC)簽約,定下了4000多平米的新辦公區。12月,新辦公室已經正式啟用。

同一年,安理的創收首次突破兩億元。

王清友相信安理的潛力,更相信她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