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該《精英律師》被群嘲,如何給律師畫像?太南了!!!

政中財經/原創首發

活該《精英律師》被群嘲,如何給律師畫像?太南了!!!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精英律師》收割了大波粉絲,但也因為劇中某些誇張的情節和法律上的紕漏被不少法律專業人士嘲笑。

活該《精英律師》被群嘲,如何給律師畫像?太南了!!!


比如劇中出現的《中國知識產權法》一說就屬於謬論,我們國內目前沒有一部統一的知識產權法典,只有《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部門法,電視劇中說法當屬導演的想象。

活該《精英律師》被群嘲,如何給律師畫像?太南了!!!


靳東飾演的角色開出的律師諮詢收費價格也引發群嘲,一小時十萬的律師收費,想象力也是劃出天際了。我熟悉的某華東區域刑辯大律就從來不收諮詢費,她在朋友圈多次公開表示過這一點。吸引別人來諮詢,這也是營銷手段,價太高會把人嚇跑的。不光中國沒有,法務行業GDP超中國多倍的美國也沒有這樣的天價。據我瞭解,國內大部分律師的每小時諮詢收費和健身館私家教練的每小時收費水平接近。


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剛開始,我覺得導演有問題,後來想想不對勁,導演按照劇本拍片子,那可是編劇的想法,而編劇如何看待律師,首要考慮觀眾的主流民意,因為吃瓜群眾左右電視劇收視率,影響到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影響到投資人能不能回本賺錢。

所以,電視劇的觀點事實上來源於觀眾,大部分觀眾覺得,律師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現在,電視劇紅了,而熟悉內幕的專業人士對該劇抱有不滿,如何給律師畫像,專業和公眾之間存在著較大分歧。

電視劇沒有比較真實全面的再現律師,過度的娛樂化了法律人,這不是一個小問題,這是一個決定行業進步和衰退的大問題。不信?看看今年以來影視業的寒冬就明白了。主流民意決定了國家如何調整行業政策和立法。那麼人的飯碗在那,咱可不能一昧“戲說”。

原因在哪裡?

第一、律所過去的宣傳較少考慮過自己的公關形象。

幾年前,我和長三角地區一家知名的大律所一把手主任吃飯,大家討論起律所宣傳問題。該主任覺得,律所宣傳好像不太有必要,理由是打官司不靠這些。

我向他談了自己的想法,律師宣傳要分層次,針對業內人士和中高端客戶,可以談談有多少勝訴率,可以談談自己最擅長的方向。而對於一般社會公眾,律師應該首先講清楚自己的職業形象、職業倫理、職業特點。該律所主任總結我的話說,過去是律師向公眾講法,卻忽視了律師職業的形象公關,今後應該是律師主動向公眾介紹,自己是誰?

能幹什麼,為什麼要那麼幹?

在我日常的工作接觸中,我能感覺到,很多人並不瞭解律師是幹什麼的。甚至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律師為什麼要給一個犯罪嫌疑人作辯護?這涉及到了律師行業的整體形象問題。

很多人說,自己都是看了律政精英之類的電視劇,才發願走上律師道路,投身其中卻體會到電視劇情節太浮誇,由此領悟了過來人的遺憾“勸人學法千刀萬剮,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第二、律師自身形象的複雜性讓畫像困難

律師形象的有很多版本。

高大上的頭部精英版本,雖然沒有《精英律師》中一小時十萬元收費那麼誇張,但還是可以比劃比劃的,比如年薪上千萬,或者計劃律所上市。

康富美的成功人士版本:年薪超過幾百萬,全身進口定製西裝,律所分所已經在倫敦紐約落地,至少也是在上海虹橋落戶。

當然還有其他比較簡陋的版本。任何一個行業都有80%的定律一說,百分之二十的從業者掙了業內百分之八十的錢,部分律師生存不易,四處奔波只為米,律師打贏官司不太容易上頭條,但律師勞累過度猝死現場,卻是經常耳聞。

律師非官非商,卻周旋於政商之間,三教九流全沾,上中下各色人等都得交際。打民事官司,他看到的是日常好人的最大劣根性;代理刑事官司,律師卻要努力在一個壞人身上發現最閃亮的正義。有時候,律師可以為毫不幹己的公益事件拍案而起;有時候為了幾塊錢、一句話,律師也會和公家單位死磕到底。那些人中龍鳳、揮拆方酋的律師固然有之,房租都交不起、只有上頓沒有下頓的律師也代不乏人,你可以說他是販賣法律的營銷員,也可以說他捍衛著千金難買的價值,比如公正、道義、良心。

如何給律師畫像?一篇文章說不透,但是增加一個維度,供你參考,還是可以。

我們的律師也應該想想,怎麼向公眾客觀真實地講述自己的職業,太拔高不足取,容易誤導公眾產生超出實際的期待,比如大眾對醫學和醫生的認識就是如此,許多人不明白,醫學其實屬於經驗科學的範疇,人體的複雜性是醫學無法想象的,醫生不是華佗那樣的神人,很多時候,他不是在治癒,只是在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