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秘史之(1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综观中国历史,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嫉妒心是无可否认的,至于男女双方,究竟那方嫉妒心较强呢?这点未经准确的统计,谁也不故轻率地断定。

中国人向来把所有的人事都归诸于是上天的启示,在婚姻方面也一样,而以《通典》所说的“开始时有一个男人(帝喾)和四个女人(后妃)”为出发点。

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一个日本人问中国人,中国过去为什么不实行一夫一妻制。

结果,中国人反向日本人说:‘中国所认可的婚姻制是成套的,就象一套茶具一样,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茶具,是只有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的组合呢?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于婚姻的看法,就是这种成套的思想。

太监秘史之(1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看不到歌颂男女恋情的情诗或小说,注重现实生活的中国人,认为让一个女人同时担负着妻子,情人,母亲、育儿、女佣这许多角色的工作,是不合理的。基于一个人担任一种职务的立场,而想出一套体系的婚姻制度,在古代,家中女人的人数愈多,就表示家业愈大。

同时,这种制度也是权力与功利的象征,它实行的范围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或中产阶级。所谓士大夫阶级包括在朝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即使无所事事,也能拥有妻妾,而被称为匹夫匹妇的庶民,他们就只好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如果说嫉妒是独占对方的意思,根据林语堂先生的说法,女人嫉妒的心理似乎较男人为之强烈。

他曾说过如下这段值得我们深切体味的话:随着蓄妾制度的产生,女人的嫉妒心理也为之增强,在蓄妾合理的社会中,嫉妒是女人用以自卫的利器,她们利用这种本能的力量,防止丈夫蓄妾。

明朝学者有许多批评女人善妒的著述,谢肇制的随笔《五杂俎》就是其中之一。

书中曾提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凡妇女性不佳者有妒、吝、拗、懒、拙、愚,酷、易怒、多疑、轻言、崇拜邪教、溺爱,其中以妒最甚,故妇人不妒、足以掩自拙。但是他又称赞美人说:有人说妇人的才智不足论,应以色为主,这真是千古名言。

太监秘史之(1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拥护女权者,以逆说法为妻子的强烈嫉妒心辨护,他说:娶了位会约束自己的妻子,能因此培养出耐性,也才不致于放纵情欲。所以有人说;到了老年,才知道妻子妒心强的功劳。结果,在座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反驳。

谢肇制又说,妇人的地位愈尊贵,嫉妒心电愈强;而嫉妒心愈强的女人愈长寿,如果娶了这种妻,也只有认命地和她厮守终生了。

古时,有位名将因为妻子的善妒而懊恼不已,于是雇了刺客前去行刺,但只伤到妻子的手指,以后又连续行刺了几次,终于失败,最后只好和地终生相守了。

对于善妒的女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宋明帝处分臣下善妒的妻子之方法,是杖罚二十,并赐臣下美妾,这对情形轻微者而言,不失是一种妥切的处置。但是明太祖的处分法却极为严峻,他杀了名将常遇春善妒的妻子,还把肉腌泡盐中,赐予群臣。

既然男人对善妒的女人如此的束手无策,则在后宫三千嫔妃争奇斗艳的情形,就微妙得令人难以想象了。

如果真如林语堂所说的,嫉妒心是古代女性对抗以男人为本位的婚姻制度的利器,那么,势必引起男人起来对抗,儒教所谓的妇道就是他们藉以钳制女人思想的方法之一。

儒教以妇德约束妇女,所谓妇德是指妇女应具贞洁、服从、诚实等良好德行。他们极端地划分男女之别,归宁的女儿,不准和自己的兄弟同坐或同桌吃饭。

奇怪的是,女人居然也会助长这种不公平的约束压制妇女。

继哥哥班固写完汉书的班昭,竟还写了《女戒》,用以赞美妇女的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未出家前服从父坶,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去世后服从长男,班昭做此文的目的,究竟在背叛妇女或是拥护妇女呢?

太监秘史之(1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儒教国教化始于汉朝,在此之前,妇女的贞节并未被重视,那种人尽可夫的观念,也实在是荒谬至极。

用妇道压抑女人的嫉妒心,始于东汉。东汉顺帝有宠妃四人,有一名大臣上奏提出选后的标准,应以家世为首,其次德行,其次年龄、容貌。

结果,梁商之女因为具有“后妃不能心存嫉妒,才能福泽子孙”的见解,而被选为皇后。但是,却因此引起梁氏外戚的专权,导致东汉崩溃的主因。因为妇德而造成外戚跋扈专横的局面,这实在是始料未及的事。到了唐朝,女人就再也不理会这种无理的约束,武则天称帝,统御环宇,这对一心想压抑妇女的男人,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打击啊。这件事我们后文再详加讨论。

后宫就象一座到处充满刺的蔷撷花园,除了争奇斗艳的嫔妃之外,就只有管理琐碎事务的宦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