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興化:“生態道具”唱出“綠色大戲”

交匯點訊 正是苗苗青青菜花黃的時節。可位於興化市戴南鎮顧北村的天香水果專業合作社的162畝田裡卻長滿了貌似野草的苕子。

  合作社社長滕根林告訴記者,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戴南這一帶的農民通常把苕子作為一種“綠肥”。即上年冬天播種,到來年5月初就用拖拉機切碎,翻耕,放水,“漚”到6月初時,滿田便冒出藍色的氣泡……這時,便開始平田插秧。其肥效足以夠滿足一季水稻的需要,只要在水稻揚花時施一些豆餅作抽穗肥就可以了,不需使用任何化肥農藥。   曾多年在外打拼的滕根林2012年回到家鄉,流轉土地172畝,聯合50多家農戶成立了合作社,開始了他的生態種植之路。大膽在162畝地裡嘗試全年種一季“綠肥”,種一季水稻的模式。還有10畝地種植臺灣品種火龍果“香密一號”,去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他認為,現在人的生活條件好了,對生態、綠色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他順應時代潮流搞無公害種植,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滕根林說,眼下不少地方到處“亮出生態的招牌”。其實生態最主要的就是解決化肥、農藥的汙染問題。於是,他亮出了他的一系列“生態道具”……   他拿出了購買的省農科所生產的“南粳9108”的“原種”的袋子解釋道,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這個品種的種子有兩種,一個是“原種”,9元一公斤,一個是“大田種”,6元一公斤。用“原種”培育出的秧苗的優勢就是抗病毒能力強,產量比較穩定。   滕根林說,他已與鎮江一家家禽研究所訂購了2250只麻鴨,等到6月中水稻“醒棵”開始生長時放到田裡。每畝稻田放養15只鴨子,它的作用有四條:可以“踏草”,鴨糞可以作肥料,可以吃蟲子,撞擊水稻的秸稈後,可以激活水稻的一些生長要素……”
  在合作社的倉庫裡,一位70多歲的木匠師傅正在“組裝”一個“新式武器”:一根竹柄的頭子上,裝著一個木製的像“鞋子”一樣的玩意兒,上面釘著L型的鐵釘……滕根林說,這叫做鐵耙,人站在稻行間,將其來回拖動,可以起到除草、松根的作用,促進水稻生長。目前合作社這樣的桑樹鐵耙70多張,不夠用,今年又增加了30張。   在綠肥田的田埂上,一盞盞裝著不鏽鋼網罩的燈猶如一個個“哨兵”。滕根林說,這叫做太陽能除蟲燈,“只要通上電,蟲子就會“自投羅網”……這就是他不用農藥防治病蟲害的“秘密武器”。   生態種植給滕根林帶來了意外的收穫。夏天,條條田埂旁,佈滿了黃鱔打的洞,他的老父親專門添置了“長魚丫子”,每天都有“收穫”。入夜,田間蛙聲一片,恰似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成了稻田裡的“滅蟲專家”。   生態種植也給滕根林帶來“豐收的煩惱”。由於不使用農藥化肥,水稻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因此,大量的麻雀常常會飛來覓食。合作社只得置放大量的稻草人“嚇唬”它,還得僱人驅趕……   第一年合作社的水稻單產才175公斤,經過了7年的種植,到去年為止,單產稻穀已經達到400公斤了。經國家權威部門SGS檢測,200多個指標全部達到歐盟生態標準,零農殘。物價部門核定有機大米的價格為每公斤24元。   滕根林的“生態道具”唱出了“綠色大戲”。他的大米連著兩屆贊助了第八、十二屆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並且得到了同行們的一致好評。最近,滕根林又獲得北京五洲恆通認證有限公司頒發的《有機轉換認證證書》,成為生態大米走向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目前他的生態水稻還沒有栽插,但5萬公斤大米卻已經訂購一空。   去年,合作社畝平純收入達到4000多元,是一般種植模式的兩倍多。“一季水稻收入勝過稻麥兩季,這是綠色的效益!”前來考察的日本水稻專家發出讚歎! 交匯點記者 趙曉勇 通訊員 袁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