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湖山勝景

陳俊卿(1113年-1186年8月8日 ),字應求,興化府莆田人,南宋名相、詩人。他為官清廉,忠義直諫,任人唯賢,關心士民,疾惡如仇,剛正不阿,給當時的士大夫樹立了楷模形象。淳熙十三年(1186年)病逝,年七十四,獲贈太保,諡號"正獻"。有遺文二十卷、奏議二十卷,均已佚失。《全宋詩》錄其詩九首。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明代興化知府嶽正手書——古白湖

一、家貧讀書,榜眼及第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陳俊卿出生於興化府莆田木蘭溪北岸的玉湖村。據《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記載,玉湖陳氏始祖為陳俊卿曾祖父陳仁。宋慶曆元年(1041年),陳仁自錢塘江移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白湖後改名玉湖,現為城廂闊口村),並當“里正”。北宋時期,此處池塘水色如玉,平疇沃野,風景優美,又是木蘭溪水與海潮的交匯處,有龍入大海翻江倒海之勢,是一塊適宜人居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閩中名剎——莆田南少林寺

陳俊卿祖父陳貴,得益於俊卿,贈太師,封蜀國公;父親陳詵,亦因俊卿貴,贈太師封翼國公。陳俊卿自少事孝躬親,知書識禮,穎慧過人,嚴肅持重,不苟言笑。其父去世時,他像成年人一樣操持喪事。七八歲自知為學,經常獨自一人在幽靜的寺廟苦讀詩書。母卓氏,安貧樂施,含辛茹苦,贍老撫幼,寡居課子。紹興八年(1138年)朝廷戊午科考試,取進士總數293人,興化舉子16人榜上有名。其中,黃公度為狀元(進士第一),陳俊卿為榜眼(進士第二);73歲的林鄧為榜尊(年紀最大的進士),18歲的龔茂良為榜幼(年紀最小的進士)。地處偏僻的福建路興化軍竟魁亞蟬聯,尊幼同登,轟動京城。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莆籍畫家舒騰《家貧子讀書》圖

高宗皇帝對興化人才輩出很感興趣,問:“卿土何奇?”陳俊卿答曰:“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陳俊卿這鏗鏘有力的奇對,百年傳誦,歷久彌新,成為歷代鼓勵興化士子吃苦耐勞,勤奮讀書,積極向上的至理名言。榜眼及第後,陳俊卿初授泉州(今福建泉州)觀察推官。在任三年內,他忠於職守,待人寬厚,秩滿按例應是館閣清選之職。南宋以秘書省館閣職位作為儲才之地,重要職位出缺,必須從中選撥。 適逢秦檜當國,察其不附於己,改任南外睦宗院教授,為皇室宗親子女教書。 (紹興二十三年 (1153),陳俊卿居母喪期滿後,秦檜對他仍不鬆手,將他調到更偏遠的南劍州 ( 今福建南平 ) 為通判。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南宋皇宮

二、教授東宮,參贊軍務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後,陳俊卿才得到起用,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回朝廷。時高宗趙構命挑選皇儲、普安郡王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昚)的輔導官。陳俊卿敦厚、穩重,且在南外睦宗院教授優異,被授為著作郎兼普安郡王教授。陳俊卿在王府二年,授經時肅然站立,常附會經義,藉以規勸告誡,言簡意賅,深得郡王器重。趙伯琮喜歡玩蹴鞠及遊獵,陳俊卿就講解歷史典故婉勸,郡王會意採納。俊卿退而喜曰:王聰明而樂從諫,社稷之福也。不久,陳俊卿累遷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東宮角樓

陳俊卿清忠亮直,錚錚鐵骨,不畏權勢,正色立朝。面對戰亂苦難的蒼生,面對綱紀不端的官場,陳俊卿沒有選擇隱忍,更沒有功於心計的明哲保身。他先後彈劾依附秦檜、冤陷無辜的韓仲通;驕姿拒命、聚斂橫財的京口總兵劉寶;交結宦官、士卒宿怨的殿前指揮使楊存中;獨裁專權、秉政無能的宰相湯思退等權貴,四人皆被罷免。 當時金國毀盟入侵之態勢明顯。陳俊卿竭力舉薦被閒置已久的張浚出守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張浚素懷忠義,文武雙全,且深諳軍旅之事,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為中興四大名將。高宗稱讚陳俊卿為:"仁者之勇",旋即任命其為兵部侍郎。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南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軍渡過淮河,陳俊卿受命整頓浙西(今江蘇蘇南地區)水軍,合力李寶取得了陳家島海戰的勝利。同年九月,完顏亮在瓜洲(今揚州市瓜州鎮)渡江作戰時死於內亂。高宗命陳俊卿治理淮東堡砦的屯田,並對所過之處的流民加以安撫。金世宗完顏雍剛即位時,派使者向宋議和,朝臣多附會和議。陳俊卿認為:"宜先正名”。因為當時秦檜與金媾和時曾奉表稱臣,每年向金國進貢大量歲幣,如今要重修舊好,理應正名以矯。陳俊卿同時提議,實施選將、練兵、屯田、減租的策略,以振國威,增強國力。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宋高宗像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於太子趙昚(宋孝宗)。孝宗即位後,升陳俊卿為中書舍人,俊卿上《為國之要》奏摺。不久以原職充任江淮宣撫判官兼管建康府事。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立志興復,新設都督府,命張浚為都督,把軍國大事交付張浚。陳俊卿被授為禮部侍郎、參贊都督府軍事。張浚當初計劃大舉北伐,陳俊卿不同意。正遇諜報說金軍聚糧於邊境,諸將認為金軍在冬季一定入侵,應在金軍行動前發兵,張浚便向朝廷請求北伐。宋軍初戰告捷,相繼攻克靈壁(今安徽靈璧)、虹縣(今安徽泗縣)等地,但在符離之戰中大敗,宋軍退守揚州,宣告北伐失敗。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揚州瘦西湖

張浚上疏待罪,陳俊卿也請求連坐,朝廷下詔將其各降二級。孝宗復任湯思退為宰相,主和派又在南宋佔據上風。諫官尹穡附會湯思退,建議罷除張浚的都督之職,改治揚州。陳俊卿上奏極力反對,“指斥議者但知惡浚而欲殺之,不復為宗社計”。但最終張浚還是被湯思退、尹穡等主和派排擠,被派往江淮視察軍隊,謫貶出朝,南宋王朝失去一員力主抗金的大將。陳俊卿憤然上書請辭,以寶文閣待制之職外任泉州知州,又自請提舉太平興國宮。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泉州洛陽橋

三、位居首鉉,輔佐朝政

隆興二年(1164年),因金國又挑起戰事,主和派湯思退獲罪貶謫,太學生們請求孝宗召回陳俊卿。乾道元年(1165年),陳俊卿入宮,官拜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外戚錢端禮起用同鄉親戚為參政,想要快速獲得相位,遭館閣之士指責。錢端禮派門客私下告訴陳俊卿,若助其任相,許以共同執政,陳俊卿堅決拒絕。次日,陳俊卿進宮向孝宗說:"本朝家法,外戚不得參預朝政,意義深遠,陛下應嚴格遵守"。孝宗點頭稱是。錢端禮因此怨恨他。陳俊卿不得已求去,出知建康府(今南京),孝宗亦不讓錢端禮任相。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南京玄武湖

乾道二年(1166年),陳俊卿回朝任吏部尚書。他認為,人才應以氣節為重,有氣節的人,即使有小過也應當寬容他;奸邪的人,即使頗有才能也應加以警惕。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陳俊卿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乾道五年(1169年)正月,經陳俊卿舉薦,孝宗召四川宣撫使虞允文為樞密使。虞允文入朝後,孝宗就任命他為右相,陳俊卿為左相。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陳丞相里第碑

虞允文提議遣使前往金朝索回北宋諸帝的陵墓寢廟,陳俊卿認為時機未到。樞密承旨張說為親戚索求官職,虞允文同意,陳俊卿不允。吏部尚書汪應辰與虞允文意見不合,請求離朝,陳俊卿多次奏說汪應辰剛強正直,可以出任執政。孝宗最初同意陳俊卿意見,但最終還是將汪應辰外放。從此,孝宗偏向虞允文日益明顯。陳俊卿多次請求離朝任職。乾道六年(1170年),虞允文又重申向金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事,孝宗親自寫札告訴陳俊卿。陳俊卿仍然堅持原來意見。事後證明,陳俊卿的判斷是正確的。虞允文遣使向金索求北宋諸帝陵寢蒙羞而返。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寧夏——西夏王陵

四、出知地方,清廉為民

宋乾道六年(1170年),應陳俊卿多次請求,孝宗讓他以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 。剛到任,親朋故交、說情送禮的人紛至沓來。俊卿邀請親朋好友聚會。他出一上聯:三山出守,應求何以應其求。請眾人對下聯。有一個後生對上了:千里重來,公使盡由公所使。俊卿稱善。大家仔細品味後恍然大悟。原來俊卿以這種巧妙的方式,打消大家託請的念頭。福州古稱三山,應求乃俊卿的字,上聯說的是俊卿來福州為官,應當用什麼來答應各位的請求呢;再來看下聯,宋代地方長官都有所謂“公使錢”,又稱“公用錢”,即辦公費用,這句說的是俊卿來福州為官,公使錢自當出於公心而使用;上聯下聯合起來看,便是公事公辦,託請徇私之事一概免談。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福州于山白塔

陳俊卿到福州後,為政崇尚寬厚,嚴厲打擊盜賊,使海路平坦暢通。轉運判官陳峴建議在福州改行鈔鹽法,陳俊卿寫信給宰執,極力說明福建鹽法與淮浙二地不同,使得鈔鹽法最終未在福建施行。在福州任職一年後,陳俊卿請求任宮祠官,孝宗讓他提舉洞霄宮。淳熙二年(1175年),再命陳俊卿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淳熙五年(1178年),陳俊卿接連上章告歸,孝宗不允,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孝宗召陳俊卿到垂拱殿問政,令他坐下並賜茶。陳俊卿力勸孝宗振朝綱,立法度,遠奸邪、親賢才。孝宗在浙江亭為陳俊卿設宴餞行。後拜官少保,仍通判建康府。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陳俊卿故里石牌坊

五、榮歸故里,道義一生

淳熙八年(1181年),陳俊卿上章告老,以少師、魏國公之職致仕,榮歸故里。陳俊卿雖身居高位,但生活十分節儉,史書記載他“自奉甚約,食日一肉,而一衣或二十年”。陳俊卿為相時營建居第,以簡樸宜居為前提,全部裁減高大奢華部分。陳俊卿在其一生的從政生涯中,始終有所持守。其所持守者,非為私利與功名,而在於道義。行道義以匡世濟民成為其始終持守的從政準則。這與朱熹一生倡導的“理學”宗旨是一致的。陳俊卿告老回家後,在府第東邊創辦陳氏學館,教導陳家子弟,並請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來府第學館講學。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紫霄怪石——高山仰止

朱熹在陳氏學館講學月餘,陳俊卿讓兒子陳實、陳守、陳定、陳宓及孫子陳厚、陳址等執弟子禮拜其為師。朱熹以《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註》贈送他們。其四子陳宓尤為突出,成為朱熹的一名高足。陳氏學館面對壺公山,後來,陳宓因“思文公而不得見,登其堂,望其山,如見其人焉”,遂命名“仰止堂”,取“高山仰止”之義。在陳俊卿影響下,有一批莆籍學子先後前往建陽考亭書院、滄洲精舍、寒泉精舍和武夷精舍,師從朱氏門下,這些徒弟成為了中國理學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的中堅力量。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武夷精舍

陳俊卿年長朱熹十幾歲,他們感情深厚,志趣相同,政見相一。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前往同安,途徑莆田,慕名前往拜訪陳俊卿。乾道元年(1165年),陳俊卿出知建寧,朱熹聞訊到建寧看望陳俊卿。兩人書信往來不斷,僅收入朱熹文集就有十幾封。朱熹亦言:“熹早蒙公知,晚歲尤篤。”而陳俊卿對朱熹也推崇備至,屢嘗論薦。在政治仕途上,陳俊卿非常賞識朱熹的才華學識,對朱熹的理學思想也很認可,曾經三次舉薦朱熹。乾道元年,陳俊卿為吏部侍郎,便與宰相陳康伯、重臣汪應辰舉薦朱熹。乾道三年,陳俊卿舉薦朱熹擔任樞密院編修官。淳熙五年,陳俊卿赴闕奏事,途徑崇安,特地與朱熹相晤。不久,陳俊卿借入對之機,又向皇帝舉薦朱熹,對朱熹有三薦之美譽。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朱熹塑像

淳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186年8月8日),陳俊卿去世,享年七十四歲。陳俊卿剛患病時,親自撰文給諸子說:"遺書中只需感謝聖恩即可,不要祈求陛下的恩澤及功德,不要請求諡號和樹碑"。孝宗聞訊後感傷不已,為他輟朝,追贈太保,諡號"正獻",令建康路轉運司安排喪事。陳俊卿去世時,朱熹不遠千里趕赴莆田為陳奔喪,並親自撰寫墓誌銘,悼念陳俊卿不平凡的一生。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二日,陳俊卿安葬於莆田豐保裡龍汲山半山腰叢林翠柏中,陵墓至今保存完好。

莆陽風流——南宋名相陳俊卿傳略

莆田龍汲山陳俊卿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