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慎用“莆田系”這個詞,好嗎?

請慎用“莆田系”這個詞,好嗎?

近期,西方許多媒體或政府機構把新冠病毒命名為“中國病毒”,立即引起中國人的公憤和一片聲討。我也覺得應該反擊,咱偉大的祖國豈容亂潑髒水?而中國人現在有自信、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尊嚴,真是值得欣慰和驕傲啊!終於,在許多科學家和權威機構的努力下,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正式定名,使那些別有用心者迅即黃粱夢破。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些西方人也和部分中國人一樣,愛叫人外號,很不嚴謹,甚至不負責任,不顧是否傷害他人,這不是輕浮草率嗎?同樣,在這次疫情與論中,也有許多自媒體連篇累牘抨擊“莆田系”。這類批評本來無可厚非,但冠以“莆田系”就大可商榷了。因為在全國各地從事醫療行業的,畢竟只是莆田市的一個鄉鎮,與絕大多數莆田人無關。所以,這麼稱呼極不嚴謹,而這種稱呼竟然已經延續20多年了。360萬莆田人和數百萬的海外僑胞及其他散居全國各地的莆籍人士及後裔(包括李嘉誠、孫正義等),從來沒有人公開表達憤怒,更無人挺身而出書面辯解。他們總是寬厚地一笑了之,臉上有時還掛著無奈、歉疚、坦然等等表情。因為長期以來他們養成了忍辱負重、寬宏大量的習慣。他們只想與人為善,免傷和氣;他們更想集中精力謀發展,不願意浪費精力逞口舌之快。他們是不是很有意思?他們有沒有一點胡適的影子。胡適曾經說:“魯迅罵我十多年,但我從不回應”。因為他要做君子。魯迅去世後,作家蘇雪林給胡適寫信,罵魯迅是“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胡適也不出一句惡聲,而且當許廣平就《魯迅全集》出版事宜給胡適寫信,請他“鼎力設法”介紹商務印書館時,胡適“慨予俯允”,並親自擔任魯迅紀念委員會委員,為《魯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在給楊杏佛的一封信中說:“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當然,這樣的君子遺風已經所剩無幾了。莆田自古就譽為“文獻名邦”,儒風浸潤深刻,現在古風猶存嗎?所以,趁著宅家無事,我給大家介紹介紹莆田人。如果大家對莆田有了多一些的瞭解,自然就會多一些關愛、理解與包容,這可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請慎用“莆田系”這個詞,好嗎?

在福建,莆田人是最能忍受委屈的一個群體。分配電話區號,最沒人要的0594,莆田人嚇嚇嚇接受了;安排車牌時,又不按此順序或經濟排位的順序,把B給了莆田,也沒一個莆田人提出異議。儘管莆田人在省裡當大官的一直都不少,反正大家都覺得這些並不重要。在業餘生活中,許多人當面調侃莆田人的普通話,大家也都是笑笑而過。最典型的是玩撲克牌,若底不埋分,其他地方的人就公然笑之為“莆田底”,意思是太小氣了。有時還當著莆籍權貴的面指責,大家也都樂在其中,不計其餘。誰叫莆田曾經太窮太苦了,人們的生活只好十分節儉,漸漸在全省“久負盛名”。總之,莆田人被人取笑多了,也逐漸習慣變得無所謂了。倒是有些俠肝義膽之士主動為莆田人做些辯解。如在前些年的一次工作檢查現場會上,省主要領導調侃市委書記,聽說“莆田系”的經營模式都是“你有病,病很重,可以治,錢很貴”四句話吧。市委書記說,那都是跟咱們的各級領導幹部學的啊。省領導問什麼意思,市委書記說,咱們許多領導幹部不就經常對下級說,好好幹,有前途,組織正在考慮,要經得起考驗喔。兩套話語,如出一轍嘛。此言雖然引得當場笑聲一片,但莆田人自己卻從未為此公開回應過。

說起莆田總被人調侃的種種主客觀原因,不能不提區劃頻繁調整這個因素。新中國成立後,莆田、仙遊兩縣先歸南邊的泉州管轄20年,後劃歸北邊的閩侯專區,不久又撤銷閩侯專區成立莆田地區,下轄7縣。10年後又撤銷莆田地區,把5縣劃回福州管轄,僅剩莆田、仙遊兩縣孤懸半空,不知何去何從。當時,撤銷地區時尚餘1000多名幹部無處安排,領頭的副專員便給省委書記寫信,建議成立莆田市,以安置留守幹部。省委書記迫於無奈,只好順水推舟,於1983年5月把莆仙兩大農業縣成立為莆田市(實際上1984年後才正式運行)。所以,這座城市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而是一個墮胎未遂的早產兒。先天條件極差,名符其實的一窮二白,連公職人員的工資都時常拖欠;不僅連個中專以上的學校都沒有,幾乎所有行業都是處女地;電話號碼只有四位數,全市僅用一張小地圖一般大的掛紙就羅列完整了。這樣慘不忍睹的莆田市,如何能贏得外人的尊敬與重視呢?


請慎用“莆田系”這個詞,好嗎?

但是莆田人有志氣,不怨天,不尤人,不等不靠,埋頭苦幹,憑藉罕見的勇敢拼搏、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和世代相傳的聰明才智,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他們走南闖北,幹盡苦活、累活、髒活,受盡欺辱;他們還遠涉重洋,備嘗千辛萬苦到非洲、南美洲等地討生活,時有殞命等等滅頂之災,但仍然前仆後繼,決不後退。他們信念堅定,無所畏懼,無遠弗屆,無可阻擋,從不吝嗇流血灑淚,更不用說揮汗如雨。就這樣拼搏不止,然後回報桑梓。這才換來莆田這座古府新市的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近十多年,莆田市的GDP更是增長十倍多,增幅一直保持全省前列;如今五星級及準五星酒店近十家,平均房價居全省第三高,緊追廈門、福州;居民的網絡購銷一直在全國赫赫有名;莆田學院學科齊全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夾縫裡求生存的民營經濟,也已經有好多個行業在全國處於執牛耳地位,如民營加油站佔全國的八、九成,黃金珠寶業佔全國的七成,木材業佔全國的九成,紅木傢俱佔全國的七成……而且全是“無中生有”,可見莆田人的創造力不可小覷。

總之,莆田人沒有家底,只能靠勇敢頑強,靠奮力拼搏,靠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他們的吃苦耐勞使之成為全國田徑之鄉和全國籃球城市,許多優秀運動健將不斷為國爭光。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在高考紅旗名聞遐邇,全國各個領域的優秀專家星羅棋佈,院士16位,僅次於省會福州。在古代,莆田讀書人更是燦若繁星,莆田縣不僅進士人數全國第一,而且質量卓越。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莆田16人中進士,包括“四異”: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年紀最大的林鄧75歲、年紀最小的龔茂良18歲。當時皇帝高宗很驚奇,就問狀元和榜眼何故“枌榆未五里,魁亞佔雙標”。陳俊卿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這個陳俊卿,後來官至宰相,把莆田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重視教育的風氣描述得十分傳神,高宗很是滿意。所以,當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朱熹在學術探索遇到瓶頸時,他的恩師李侗便教導他去莆田遊學。於是,1160年冬至1161年春,朱熹在他理學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來到莆田拜“南夫子”林光朝為師,又遇另一博學鴻儒方翥,亦“兄事之”。朱熹驚歎他們“說一種道理,說得精神,極好聽,為之踴躍鼓動。退之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好之,念念而不忘”。半年中,他流連紅泉書院以及附近的群仙書社、壺山書院、木蘭書院等學術機構,與莆籍名流陳俊卿、龔茂良、方士端、林大鼐、鄭耕老、方德明等交誼深厚。在莆田,立志寫出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學問家鄭樵也對朱熹給予了極大影響,後來朱熹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思想幾乎與之一脈相承。所以,朱熹感嘆“莆人物之盛”,讓他受益頗多,甚至在學術研究上豁然開朗,情不自禁寫下了他平生最膾炙人口的七首詩。前後朱熹十多次來到莆田,也培養了22位學子成為他的得意高徒。最後,著名詩人劉克莊又妙筆生花,力奏朝廷,為他爭取到“文”的諡號。這些足以反映此地的學風相當之盛。

正如作家林春榮所寫:“莆田是中國進士舉人人數密度最高的一個城市,也是誕生狀元最多的城市之一。二千四百多個進士,數以萬計的舉人、秀才,密密麻麻,分佈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脈絡上,分佈在數百個的鄉村裡”,使莆田人身上的儒家文化烙印極其深刻。如孔子推崇“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方誌也記述“莆人生性緘默,不事宣揚”;儒家倡導“孝悌”,莆人的孝敬文化至今依然極為濃厚。前些年,省長髮動相關部門,花了一年時間,深入研究莆商的特質,最後歸納為四個詞:精明幹煉、勤勞拼搏、儉樸務實、孝敬慈愛,也就是謀事無中生有,做事腳踏實地,成事報效桑梓。這些評價在這次抗疫中,也得到印證。針對口罩供應異常緊張的嚴峻形勢,莆商行動迅速,僅用了不到10天時間,日產量就從零增長到上百萬個;2月9日後更達200萬個,比其他地市早了好多天。而在孝道慈悲方面,他們也是佼佼者。如年銷售十億元的紅木傢俱協會會長企業,三兄弟分工不分家,都極孝敬父母。他們的下一代也已分別開始創業,但都和睦相處,像這樣的家族比比皆是。他們生活儉樸,但都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歷屆的“感動福建十大人物”評選,莆田人都一枝獨秀;每逢需要奉獻愛心之際,莆田人也都爭先恐後盡力而為。在僑鄉江口鎮,華僑捐建道路、學校、醫院、福利院及獎學獎孝基金會等數以百億計。而當莆田市委書記到京發動成立“大愛媽祖愛心慈善基金會”時,旅京企業家們一天就慷慨解囊1.7億元。當然,發源於莆田的媽祖文化如今已經傳播全球,虔誠的信眾達到三億,這本身就是一項奇蹟。莆田文化不值得好好研究嗎?

所以,受盡磨難困苦、自強不息的莆田人,還請大家多多關照!若能慎用“莆田系”一詞,我等鄉親就千恩萬謝了。


作者簡介:望雲閣主,高級編輯,從事省委黨刊編輯出版工作22年,業餘喜歡泛舟史海,偶有心得,書以自警自勵,朋友鼓動發出以資交流共勉。茲獻同好,聊供茶餘飯後一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