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產業的一個爆點:康復

目前,我國整個衛生健康工作的方向已經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康養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據統計,到2022年,我國整個康復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眾多資本進駐及佈局康復板塊,豐富的市場資源將被挖掘。


如果說,臨床醫學以生存為主要目的,讓患者能夠生存下來;那麼,康復醫學則是以生活為目的,讓患者更好地迴歸社會。“臨床醫學賦生命以歲月,康復醫學賦歲月以生命”。

康復會是未來健康產業的爆點,再過三年,市場將突破千億!


剛性需求增長


重大疾病的痊癒不再是單靠手術和藥物完成,康復的效果會變成痊癒的標誌。康復預防、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風險、控制復發與併發症將會為醫保與保險支出做出巨大貢獻。


我國老年人、慢病人群及失能人口的不斷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的人口數據,截止2018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現有殘疾人口達8500萬,各類慢性病患者達3億以上!上述這些人群都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服務,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


特別是術後患者,屬於強需求康復群體。一般而言,手術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需要通過物理治療、運動康復等醫療技術手段,來改善患者的精神和恢復器官的功能,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從康復住院患者病種看,骨科手術神經科手術患者是術後康復的主要群體。特別是術後患者,若沒有得到科學的康復治療,以骨科為例,就會出現骨盆錯位、假體鬆動等後遺症,嚴重影響患者的愈後。


不過,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大部分門診缺乏與康復的有效聯動,特別是術後與康復的有效聯動,導致術後患者缺少系統性的康復治療和訓練,患者術後出現的諸如僵硬、肌肉黏連等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有效解決。


從康復住院患者的人群來看,目前老年人術後患者是康復醫療服務的主體人群。一方面,老年人由於慢病等需求,對康復需求的關注度在不斷加深;另一方面,相比起年輕人,老年人群體在病後、術後的恢復程度慢,對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更為複雜。


通過估算,若我國約有三成左右的老年人口需要康復醫療服務的話,則老年康復人群將能達到6000萬!特別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將成為康復服務的“主力軍”。另外,慢病群體的康復治療也將成為推動康復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助推紅利


當然,康養產業發展最大的推動力還是來自政策的支持。


養老從來都是全國兩會關注的民生熱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同時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6月15日正式實施的《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方案,北京有近3700家醫院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北京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將徹底告別“以耗養醫”時代,標誌著“以技養醫”的時代來臨,這表明以理療等技術治療為主的康復醫療技術服務將走上前端。


8月13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印發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確定了118個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城市。要求2019年底前,試點城市至少建成一個有明顯成效的醫聯體,初步形成以城市三級醫院牽頭、基層醫療機構為基礎,康復、護理等其他醫療機構參加的醫聯體管理模式。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21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明確規定了提升中醫藥疾病診療和康復能力;開發和推廣康復輔助器具;擴大全科醫生、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康復治療、中醫養生等相關專業培養規模等10項任務。突出

支持中醫特色突出的康復醫院、康復科室發展,發展和應用現代化的中醫康復技術


早在2017年,國家衛計委下發《關於印發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的通知》,對康復醫療中心提出了規範化的建設要求。


去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印發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通過鼓勵和推動社會力量舉辦護理機構或者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等方式,激發市場活力,擴大老年護理、殘疾人護理、康復護理、母嬰護理以及安寧療護等服務供給。


2019年,城市二級醫院轉型社區醫院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最終目標正是打造康復護理、安寧養護中心。


今年,北京市繼續推進第四批公立醫院向康復護理醫療機構轉型工作。從2016年至2019年,市財政已累計安排19家轉型機構補助資金2.85億元。


三大挑戰:人才、運營、管理


在剛性需求增加、政策助推的背景下,康養項目成為各路資本競相爭奪的對象。但是,如何迅速搶佔制高點呢?


最大的門檻就是康復人才的稀缺。全國康復醫療師總人數約為2萬人,每10萬人口平均康復治療師人數僅為0.4人,遠低於中等及以上發達國家。即便像301醫院、協和醫院,在高端健康管理方面,醫療資源也是有限的。而康復醫務人員的不足,直接制約了康復服務的覆蓋範圍和服務質量。


與此同時,不少入局者缺乏對康養產業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醫養結合不只是醫療,而是全過程的健康服務,重點是前端的健康管理、慢病管控和後端的失能照護、臨終關懷。


除了人才問題,其次就是運營問題。“一個醫院培養出能夠獨立工作,獨當一面的醫生至少需要十年,還需要醫生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這很難。在公立醫院這座大廟裡,專家不用擔心沒有患者,但對於走出體制自己創業的民營醫院則不同,有沒有病人能不能活下來是很大的問題。”民營醫院三博腦科院長閆長祥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起了一般民營醫院不做腦科的原因。


民營醫院在信息化管理系統方面,存在康復數據不規範、評估量表主觀性強、康復數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等痛點,還需要進一步解決。


而且,對比國外相對成熟的康復醫療,國內的康復醫療可以說尚處萌芽階段。市場教育不足、康復理念缺失、醫保支付偏低、轉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國內康復醫院出現一個普遍現象:就診量低。


現在,國家要求二級和一級醫院開始小型護理醫院,這情況下也需要醫院自己主動發起改革,做一些創新。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方式是靠資源的開放,尤其在醫療信息數據的開放,因為沒有醫療信息數據的支撐很難做到院內院外的評估,開放的態度也是真正能夠講患者居家、康復支撐起來的關鍵的因素。


他山之石--美國、日本


目前,康養產業在中國尚屬發展的初級階段,美國作為全球醫療保健及康養產業大國,其康養產業發展經驗與教訓,對中國同業有啟發和幫助;日本進入老齡社會比中國早近30年。按照聯合國的標準,老齡化率超過20%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日本於2007年邁入“超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給日本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促使日本較早就開始養老保障體系的研究和建設,通過多項舉措和設計,日本社會的養老保障體系已經基本成熟,形成了養老年金保險制度、介護保險和長壽醫療保險的“一體兩翼”格局。這些國家的政策引導、制度保障、企業創新、資本促進等重要發展要素,值得中國學習。


美國康復機構呈現精細化、細分化、醫保覆蓋全、獨立康復機構承擔重要角色等特點。在美國,各類機構有明確的分工和康復界定,通過不同比例的報銷政策,形成了機構間的明確分工,有效的緩解了急診醫院的病患壓力。美國具有流暢的分診轉診途徑。


在商業模式方面,美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健全離不開醫保支付系統的導向作用。美國的醫保支付是以美國康復醫學統一數據系統為基礎,以獨立功能量表(FIM)為評估工具,以一系列功能相關分類法為依據的預付制。


美國大型康復公司收入80%以上收入來源於醫保費用(Medicare及Medicaid),金德里德、康博恩、優選醫療、布魯克代爾等美國知名康養企業。


通過中美兩國康復產業發展情況對比發現,康復機構美國是中國的10倍,康復醫師數量是中國的3倍,人均康復費用中國為美國的1/17。


而日本則通過政策推動保障體系、科技進步推動以及大力發展康復福祉輔具等方式進行發展。


2000年,介護保險法的推出,日本養老產業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企業紛紛涉足中高端養老機構,並在多年的競爭中,各大集團化養老機構形成了自己各異的風格,如合掌苑通過“讓與合掌苑有關的所有人都感到幸福”的理念,提升自身的運營軟實力。


縱觀日本養老產業,養老機器人及新技術的應用為日本養老產業解決了人手不足、提升服務體驗、延緩失智老人病情、幫助輕中度失能老人恢復行動能力等問題。


在國際市場上,日本的老年用品製造業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全球共有6萬多種老年用品,其中日本生產的近4萬種,且日本老年用品智能化水平較高。


每年11月,東京會吸引來自全球各地養老康復的企業匯聚一堂,展示、探討養老產業為未來。Hospex Japan 2019開設醫院設備展、介護福祉設備展、醫院福祉食品展、醫療AI/IoT設備展等13個分類。


不過,對比發達國家正是我國在康復醫療方面的不足,孕育了較大的發展機會。


根據2018年康復醫保政策《關於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範圍的通知規定,我國目前只有20個醫療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主要以骨關節康復、兒童疾病康復項目為主,目前覆蓋範圍還相對有限。


據市場調研,2018年我國人均康復費用在32元左右,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康復費用支出的增加,預計到2022年人均康復費用支出在74元左右,屆時我國康復市場規模將達到1033億元。


健康產業的一個爆點:康復

未來投資趨勢


目前投資機構比較傾向的兩大趨勢:


一是精品化,專科康復將成為主流的康復服務模式。

目前,綜合康復醫院在基建成本、科室建設、床位投入、人員投入等方面門檻較高,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另外,綜合康復醫院的運營管理十分複雜,醫務人員、患者、設備、物資、後勤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才能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轉。


相比之下,專科康復中心、康復門診的門檻則要低很多,管理運營也沒那麼繁瑣,管理運營風險較低,更容易受到資本青睞。因此,以服務為優勢,培養用戶粘性的康復門診,將是下一個資本的湧入點。


二是康復智能化。

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在康復醫療的應用,康復醫療進入了智能化、信息化時代。


特別是康復機器人對控制肢體運動的神經系統刺激並重建,對患者形成正確感覺和運動迴路有很大幫助。作為機器人與醫工技術結合的產物,康復機器人的目標是實現替代或者輔助治療師,簡化傳統“一對一”的繁重治療過程,同時幫助病患康復損傷引起的行動障礙,重塑中樞神經系統作為社會與行動障礙的干預與治療,未來還將朝著促進原居安老以及延緩老年痴呆等方向發展。


以腦卒中為例,中風後80%的患者出現上肢功能障礙,其中只有1/3的患者偏癱上肢可恢復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上肢幾乎參與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直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由此可見上肢康復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高重複性的運動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腦卒中患者上肢的運動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上肢機器人輔助系統加入到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可以使患者早期進行高重複性的自主運動,從而促進運動功能恢復。


據統計,目前我國康復機器人領域的融資額大多都在1000萬元及以上,其中超過60%的事件都發生在A輪以前。同樣,遠程康復領域的融資也大多在1000萬元及以上且融資發生在A輪及以前。康復信息化領域的融資事件主要發生在A輪及以前,融資額主要在500~1000萬元之間。可以這麼說,智能化康復對資本具備較強的吸引力,也是未來投資的重要風向!


健康產業的一個爆點: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