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評彈│中小微企業需“他救”也需“自救”

□劉大山

4月13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小微企業因受疫情衝擊,導致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營業收入為16711億元,僅達上年同期的48.8%。根據測算,平均來看,中小微企業在一季度收入下降了69.5%。

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打擊有多大,從數據中可以直觀感受到。儘管復工復產提速擴面,但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實質性難題並未得到有效紓解。日前,經濟觀察報在報道中指出,當下中小企業由“復工難”轉為“訂單難”,由“開門難”轉為“經營難”,我們迫切需要增強政策協調性和針對性,防止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

為了幫助中小微企業度過這場寒冬,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支持政策,實施“他救”。如南京2月初出臺《關於促進中小微企業穩定發展的若干措施》,兩個月來,各級紓困政策已惠及企業12萬家,直接受益72億元。從短期看,這些真金白銀的政策發揮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切實為中小微企業減輕了負擔。但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企業復工復產情況並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執行落實,政策不會自動落地,各級各部門需要進一步主動作為,暢通政策傳導,把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的獲得感;二是隨著形勢變化,產業鏈傳導、成本增加、資金佔用等不利因素持續累積,企業面對的考驗可能更加嚴峻。與之相應,政策的實效性、時效性和精準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除了“他救”,企業如何“自救”也成為關鍵所在。我們看到,路邊的燒烤店建起了微信群、在線點單送貨上門,大小超市紛紛搞起社群經濟,工廠老闆組織員工直播帶貨……這些都是疫情下企業掙扎求生的縮影,同時也蘊藏著危中尋機、涅槃重生的希望。創業守業從來都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只不過現在疫情加速了這個過程,倒逼著企業改革創新,只有競爭力更強、轉身更快的企業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因此,中小微企業需要更加積極對待,機遇都是拼出來的,而不是等來的。

國家發改委日前出臺實施方案,推進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據測算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約25%,遠低於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中小微企業面臨“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的轉型困境。該實施方案的目的就是通過外力賦能,解決企業不會轉、沒錢轉、不敢轉等難題。但對廣大中小微企業而言,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能否挺過冬天、成功轉型,還在自身努力。

“自求多福”是財經作家吳曉波給企業開出的“藥方”。這裡的“求”不是坐在原地唉聲嘆氣、無所作為,而是積極地開展一個最小單元的自救計劃。這樣即使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能找到一條出路,一條通往春天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